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验证生物技术处理的棉花种子能否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产量,对中棉所92和新陆早63的种子进行生物冷诱导处理后开展室内和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沙培条件下,生物冷诱导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中棉所92的种子发芽率和棉苗生物量,但对新陆早63种子发芽率和棉苗生物量的作用不显著。在大田条件下,经生物冷诱导处理后2个品种的出苗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新疆石河子试点的出苗率高于安阳试点;生物冷诱导处理能显著提高中棉所92在石河子的棉苗生物量和黄萎病抗性,但对新陆早63的作用不显著。生物冷诱导处理可提高籽棉产量,中棉所92和新陆早63的籽棉产量分别提高9.6%和8.2%。总之,生物冷诱导技术可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产量,但其效果在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连年对棉花的产量、品质等造成严重损失,而利用生防菌是绿色防治病害的方法之一。为了明确棉花内生真菌枝顶孢霉CEF-193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效果,于2017-2018年在河南安阳开展了生防菌CEF-193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CEF-193的3种处理方式均可显著减轻黄萎病发病,其中固体菌剂处理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温室防效达到52.7%,大田防效达到33.7%;CEF-193处理可促进棉花增产,其中发酵液喷雾处理的棉花铃重增加了6.7%,灌根处理的籽棉产量增加了8.4%。在棉花生产中,生防菌CEF-193可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该研究可为棉花黄萎病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药剂浸种回干技术,分析了稀土微量元素、芸薹素、甲哌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出苗及幼钅翁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棉花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00 mg·L-1稀土微量元素、0.01 mg·L-1芸薹素、50 mg·L-1甲哌对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促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年代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产棉区6个省的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菌株为研究对象,观察培养性状,测定致病类型(致病力、落叶型),同时采用ISSR指纹图谱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之间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核型菌株所占比例有减少趋势;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全部为落叶型菌株,而1983~2000年的菌株中落叶型菌株仅占28.6%,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落叶型菌株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1983~2000年、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中强致病力类型菌株分别占21.4%、25.0%和38.9%,仅有的5株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1983~2000年的菌株;与2000年后的菌株相比,1983~2000年的菌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5 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9 0,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利用NTSYS软件和Structure软件对ISSR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均将所有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且聚类结果与致病力和不同年代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田黄萎病菌落叶型和强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且不同年代和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在遗传上有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单株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萎病重病田环境条件下,以耐黄萎病品种鲁棉研21和中棉所63为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标记不同发病程度的单株跟踪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生育时期的黄萎病发生严重度对单株籽棉产量以及对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度与单株籽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1~4级病株籽棉产量分别比健康植株减产18.9%,26.8%,43.1%和68.5%;随着发病级别的增加,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显著降低,黄萎病对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长度整齐度指数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综上所述,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危害不仅造成大幅度减产,而且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年代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产棉区6个省的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菌株为研究对象,观察培养性状,测定致病类型(致病力、落叶型),同时采用ISSR指纹图谱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之间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核型菌株所占比例有减少趋势;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全部为落叶型菌株,而1983~2000年的菌株中落叶型菌株仅占28.6%,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落叶型菌株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1983~2000年、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中强致病力类型菌株分别占21.4%、25.0%和38.9%,仅有的5株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1983~2000年的菌株;与2000年后的菌株相比,1983~2000年的菌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5 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9 0,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利用NTSYS软件和Structure软件对ISSR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均将所有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且聚类结果与致病力和不同年代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田黄萎病菌落叶型和强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且不同年代和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在遗传上有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简青霉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 CEF-818发酵产物能够有效的防治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为获得简青霉CEF-818最佳的发酵条件,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对简青霉CEF-818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简青霉CEF-818固体发酵最适培养物为麦麸,其他添加物为葡萄糖、尿素和氯化钾,添加量按麦麸的质量比分别为2.5%、0.6%和0.6%(M/M),料水比为1:0.5,固体发酵最佳的培养条件为液体接种量为5%(V/M)、初始pH为7、物料厚度为2 cm、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7 d。在此条件下,简青霉CEF-818的产孢量为8.28×109 CFU/g。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是抗病育种及病害综合防治的基础。本文以我国三大棉区的167个黄萎菌菌株为对象,研究致病力测定及评价中不同批次之间病情指数的校准及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等关键技术环节。结果表明,以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Vd076为校正菌株,以感病性稳定的冀棉11为校正鉴别寄主,以校正菌株在校正鉴别寄主上病情指数达到50.0±5.0时的调查结果进行各菌株的致病力评价,可获得较好的校正效果,使不同批次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制定了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的平均校正病指分别为﹥40.0、20.1~40.0和20.0;通过对不同鉴别寄主组合的分析,推荐陆地棉中棉所41号、豫棉21、鲁棉研28、中棉所35号、中棉所8号、冀棉11作为鉴别寄主。该研究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等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正>棉花从播种到收获可能遭受40多种病害的危害,在我国对棉花危害严重的当属棉花黄、枯萎病,其次是铃病和苗病,每年由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5%。中棉所89为转抗虫基因常规春棉品种,于2014年河南省审定,生育期119~122d,耐枯萎病和黄萎病,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为了减轻病害对该品种的危害,对其进行了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