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了探索水稻主要病虫综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四川的纳溪区、盐亭县、金堂县3个不同的生态稻区,采取7个不同防控病虫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及运用不同方法测算各处理水稻产量损失.结果表明:①从对纳溪区、盐亭县、金堂县小区和大田普查结果来看,不同生态区水稻病虫发生的种类及严重度是不同的.但是,水稻螟虫和纹枯病是常发的.稻瘟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不是常发性的.②从完全不防治区的结果来看,常年水稻病虫发生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仅对3个县损失测定来看,一般为117.6~157.0 kg,平均损失在135 kg左右;③农民习惯防治区的损失病虫发生为害也较重,其产量损失率在6.16%~11.34%,平均为8.12%;大田普查的结果为8.58%,这说明尽管农户也进行了防治,但是其防治技术水平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8年在江苏、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共18个县(市)安装了小麦赤霉病预报器,在周边设置未防治麦田进行赤霉病调查,并与预警软件平台预测结果相比较,评价小麦赤霉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该系统预测的准确性达71.8%。结合陕西省植保总站、西安市植保站、渭南华州区植保站、商洛洛南县植保站、安徽凤台县植保站2016年-2018年对该系统的评价结果,证实该系统预测准确性较高,系统工作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可为小麦赤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甜菜夜蛾的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16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近三年均超过753万hm2,种植制度调整、观赏型油菜与高产型油菜间隔种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我国油菜病虫害总体处于重发状态,防控压力大。近10年油菜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721.18万~881.74万hm2次,防治面积在686.18万~982.28万hm2次,通过防治年均挽回油菜损失98.34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7.25%;年均实际损失28.09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2.07%。影响全国油菜生产的最为重要的10种病虫害依次为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油菜霜霉病、小菜蛾、油菜甲虫(叶甲科和露尾甲科甲虫,下同)、油菜茎象甲、油菜病毒病、地下害虫、菜粉蝶和油菜白锈病,以总损失计,比例分别为55.60%、23.44%、9.51%、2.87%、2.43%、1.69%、1.58%、1.53%、0.86%和0.50%。对油菜生产威胁最大的病虫害是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蚜虫。本文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油菜主要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为油菜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越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区,水稻病虫害在发生危害上为一个整体。每年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两迁"害虫)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在两国间往返迁飞,发生为害,相互影响。研究两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的关系和影响规律,对于提高监测预警的早期预见性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中越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通过连续多年开展交流合作,初步明确了越南"两迁"害虫发生规律。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越南"两迁"害虫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规律的相关性,对提高中国"两迁"害虫中、长期预报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2—2012年间691个气象站点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22℃或23℃的年概率,比较了ArcGIS中反距离权重法、局部多项式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和普通克里格法4种插值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划的影响,采用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了条锈病菌越夏区划;以2002—2012年间7、8月份连续最热10 d的平均温度均值作为区划指标,利用ArcGIS的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法进行了高程插值。结果表明,2002—2012年每年的7、8月份连续最热10 d均温低于越夏临界温度的年概率在20%以上的地区可以认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区,年概率在5%~20%的区域可以视为越夏过渡区,年概率在5%以下的地区可以视为不太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区域。表明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仍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北、川西北地区,但越夏范围有一定缩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害虫性诱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结合从2009年开始的多地、多作物、多年田间试验示范,集中研究了与重要农业害虫性诱监测密切相关的性信息素配比和剂量、种专一性、微量组分、缓释、诱捕器结构及其应用技术,解决了性信息素种间细微差别、种内地理区系差异、信息素化合物的纯化以及稳定保护和缓慢均匀释放等影响测报精准度的关键问题,开发了适应昆虫飞行行为、利于捕获收集的系列诱捕器,配合组装了成套的田间应用技术,开发了性诱自动计数系统,简化了害虫诱获鉴定操作,促进了虫情自动化记载传递,丰富了弱光性害虫监测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害虫监测预警轻简化、标准化、自动化。分析提出为促进性诱监测技术的发展,要建立性诱监测技术的科学评价体系,并在迁飞性害虫、同种害虫的不同地理种群监测中开辟性诱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蝗虫的聚集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蝗虫具有聚集为害的特征。群居型蝗虫形态、生理、生化、行为等与散居型明显不同。蝗虫的密度、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式、化学信息素和特定行为均能够引起蝗虫聚集行为反应。蝗群聚集后,通过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在这个有序的复杂系统里群体蝗虫能够取得散居个体不能获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高等农业院校法学教育目标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河北省高等农业院校法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不景气的现象,提出应对法学教育目标重新定位,改变过分注重法律学术教育的状况,逐渐转向兼顾法律职业教育方向发展的解决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重视实践教学,有计划的实施诊所式教育,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结合司法考试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刘万才  张斌 《植物保护》2017,43(4):151-157
CARAH预警模型引入我国后,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各地CARAH模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模型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发生程度风险评估、防治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品种抗性、区域气候特征等因素对模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