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32.
7预报时效与发布方式病虫预报是有时效性的特殊的信息服务产品.首先,预报要避免"马后炮",即使短期预报也要有提前量,让使用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治准备,不能等病虫已经发生才发预报,否则,对指导生产和病虫防治工作毫无意义.一般长期预报主要用于为生产管理部门制定防治决策时提供参考,需要1个月乃至数月前提供给领导部门;中、短期预报主要用于指导农民开展防控行动,一般至少应该在5d以前发出.  相似文献   
33.
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在投稿中了解期刊编辑出版的规定,注意遵守撰稿和投稿的基本要求,语言表达规范,内容编排合理,有助于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相似文献   
34.
小麦白粉病流行规律及近年发生概况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流行规律及近年发生概况和分析刘万才,邵振润(全国植物保护总站,100026)小麦白粉病70年代以前在我国仅西南各省发生较重。近年来,由于小麦生产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密植、灌溉和氮肥使用量的增加,白粉病逐年加重。1990年~1991年,发生...  相似文献   
35.
豫北麦区小麦白粉病中期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14a的发生情况研究分析,初步明确影响豫北麦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当年早春3月中旬的菌源基数、3~4月份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测式,经1994~1995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发生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6.
记者从3月28日拜耳作物科学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拜耳作物科学非常看好其在中国的业务增长。未来两三年。拜耳作物科学将努力使销售额从2006年的6500万欧元增长到l亿欧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拜耳作物科学将系统地深化其在中国一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的业务。公司的战略核心是引进全新的、划时代的农药有效成分、制剂和混配产品,扩大其在杭州的作物保护产品生产基地的投资建设。同时.该公司将充分发挥其在杂交水稻种子业务方面的优势,通过与中方伙伴的全面合作,新设立2个合资企业,共同开发这个日益重要的市场。  相似文献   
37.
大块牛肉制备培养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对本文作者所提及的碎肉温浸直接煮沸制备培养基早有描述。不知现在是否有生产厂用大块肉制备培养基。发表本文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8.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39.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测报技术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网络会商,以及使用方便、高效经济等特点,是各级植保测报机构开展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病虫会商方式的创新尝试。通过介绍网络会商系统的功能,结合具体网络会商事例,具体介绍了病虫害网络会商的组织流程。  相似文献   
40.
诱捕器颜色和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原产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是近两年传入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对我国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目的】探究诱捕器颜色和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为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以专一性引诱剂为试验材料,采用行为生态学技术方法,在有机蔬菜生产温棚开展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颜色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白色(对照)、黄色((575±10)nm)、绿色((520±10)nm)和蓝色((465±10)nm)4种颜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均可诱捕到一定数量的番茄潜叶蛾,4种颜色诱捕器61 d平均诱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蓝色2 548.3头、黄色2 065.8头、绿色1 998.3头、白色1 072.7头/诱捕器。不同颜色诱捕器逐日诱蛾量占比中,蓝色和黄色诱捕器显著高于绿色和白色,依次为蓝色和黄色>绿色>白色,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蓝色诱捕器最高,依次为蓝色>黄色和绿色>白色诱捕器,差异显著;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蓝色>绿色和黄色>白色诱捕器。5种悬挂高度性信息素诱捕器37 d平均诱蛾量依次为0 cm(直接放于地面上)332.2头、0—20 cm为94.2头、60—80 cm为12.4头、120—140 cm为9.2头、180—200 cm为7.4头/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诱蛾量占比中,0 cm显著高于其他4种悬挂高度,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0 cm最高,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0 cm>0—20 cm>60—80 cm>120—140和180—200 cm。【结论】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将蓝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直接放于地面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