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129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71篇
  43篇
综合类   312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35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重金属Cd、Zn、Cu和Pb复合污染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野外土样采集及室内培养试验(25℃),研究了云南东川铜矿区土壤酶和微生物特征,以及模拟重金属Cd、Zn、Cu、Pb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区土壤(距矿口0~800 m)重金属污染严重,Pb、Cd、Zn、Cu全量和有效含量是对照土壤(距矿口10 000 m)的3.7~141.0倍和2.2~773.2倍;距矿口越近,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亦越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受到的抑制程度也显著增强。与对照土壤相比,距矿口0~800 m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降低25.5%~47.3%、22.6%~74.2%、30.9%~83.1%、16.7%~69.1%和34.6%~92.3%;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较对照下降30.5%~80.1%、8.1%~49.9%和3.3%~8.3%。土壤酶中的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土壤微生物中的细菌对重金属污染较为敏感。恒温(25℃)培养试验中,低量的Cd、Zn、Cu、Pb复合污染刺激了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数量,但高量的Cu、Zn、Pb、Cd复合污染使土壤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均显著下降。重金属Cd、Zn、Cu、P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同或拮抗作用,Cd、Zn、Cu和Pb之间在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上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Pb与Cd、Zn、Cu对细菌数量的复合效应机制为拮抗效应,Cd、Zn、Cu和Pb对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的复合效应机制表现为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并存。  相似文献   
822.
为探索能高效、安全防控采后贮藏期苹果轮纹病的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韭菜挥发物对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采后苹果轮纹病的防控作用,并通过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韭菜挥发物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效应。结果表明,韭菜挥发物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不同浓度挥发物的抑制率为85.57%~100.00%;韭菜挥发物能造成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畸形。韭菜挥发物也能显著抑制采后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其防控效果达53.42%~100.00%。韭菜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硫化物,在离体情况下3种主要硫化物均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500μL/L和250μL/L二甲基三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在整个试验期间均能完全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其中二烯丙基三硫醚的抑制率最高,在62.5~500μL/L范围内其抑制率高达66.25%~100.00%。表明韭菜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均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长,这可能是韭菜防控苹果轮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23.
不同加倍方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不同基因型玉米材料诱导产生的单倍体幼苗为材料,在2~3叶期用0.06%浓度的秋水仙素配以2.0%的二甲基亚砜(DMSO)通过浸根、滴注心叶和针刺生长点3种不同的方法对单倍体进行人工化学加倍,对不同加倍方法的加倍率和致死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针刺生长点的方法加倍效果最好,平均加倍率为23%,与其他2种化学加倍方法比较,不仅加倍率显著提高,而且所用的秋水仙素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824.
邵坚  刘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819-5821
通过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离子的吸附试验和共吸附试验研究了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离子吸附时间、温度、pH值等影响因素及由相关实验所得到的最佳吸附条件求得的吸附方程。结果表明,阳离子壳聚糖对汞、铅单独存在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1、1.14mmol/g;阳离子壳聚糖对共存汞、铅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0.96、0.42 mmol/g,阳离子壳聚糖在汞、铅离子共存时优先吸附汞离子,且总吸附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825.
为了探明种子高活力玉米品种改良选育的亲本组配规律,选用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为母本,另9个为父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组配90个杂交组合,对百粒质量、标准发芽率、冷浸发芽率、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等4个与玉米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的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计算配合力效应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90个组合在4个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母本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对百粒质量、冷浸发芽率有极显著影响,对标准发芽率有显著影响;父本GCA效应除对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性状都有极显著影响;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对各性状都有极显著影响。冷浸发芽率与标准发芽率和浸出液电导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百粒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84%。因此,在玉米种子高活力自交系改良中,冷浸发芽率可以在早代选择,标准发芽率和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宜在晚代选择,在玉米种子高活力组合选育中,选择SCA高的组合的同时应保证一个亲本具有较高的GCA效应,TCA决定着组合F1代种子活力的高低,可作为选育高活力杂交组合的理论依据之一。Xinzi3113、LM34F、516M、3564M和LH82等自交系GCA效应较高,是种子高活力育种中改良其他自交系和组配杂交种的优异材料。Xinzi3113×LH82和Xinzi3113×516M是优良的种子高活力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826.
扬麦 1 1号 (原名 :扬 96G2 5 )是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合作育成的优质蒸煮类小麦新品种 (带有抗白粉病基因的扬麦 1 5 8近等基因系 ) ,姜堰市于 1 998年秋播引进试种 ,经 3年的试验示范 ,表现为丰产稳产性较好 ,品质优  相似文献   
827.
湖南4个典型工矿区大豆种植土壤Pb Cd Zn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湖南4个典型工矿区(郴州柿竹园矿区、郴州宝山矿区、衡阳水口山矿区、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大豆以及其种植土壤的采样调杳,综合评价了4个工矿区大豆及其种植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显示:(1)4个工矿区21个采样点的大豆及其种植土壤已经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Cd、Z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69.02~6450.35、3.04~23.93、104.22~381.91 mg·kg-1,大豆籽粒中这3种重金属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69~20.05、0.81~5.48、24.87~190.48 mg·kg-1,均已超过相应的标准.(2)21个采样点中大豆植株对Pb、Cd和Zn的生物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Cd>Zn>Pb,表明大豆植株对Cd富集能力大于Zn和Pb.(3)21个土壤样品中交换态Pb、Cd、Zn含量与大豆植株样品各部位中这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上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28.
C3、C4及CAM植物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 ,棉花 (C3 植物 )、玉米 (C4植物 )的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 ;落地生根(CAM植物 )的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这 3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 b的值均不相同 ,其中玉米叶绿素含量及其a b的值均最大 ,棉花叶绿素含量比落地生根的高 ,因此叶绿素含量及其a b值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其光合速率的差异和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型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9.
不同加倍方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基因型玉米材料诱导产生的单倍体幼苗为材料,在2~3叶期用0.06%浓度的秋水仙素配以2.0%的二甲基亚砜(DMSO)通过浸根、滴注心叶和针刺生长点3种不同的方法对单倍体进行人工化学加倍,并对不同加倍方法的加倍率和致死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针刺生长点的方法加倍效果最好。平均加倍率为23%,结实率为21.4%,致死率为16.3%。与其他2种化学加倍方法比较,不仅加倍率显著提高,而且所用的秋水仙素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830.
陕西麦田杂草共有17科、55属、67种,对小麦的生长危害较重。区系成分多样,温带成分明显,世界分布和热带成分占相当数量,并有地中海-西亚-中亚和东亚区系成分渗入,这与陕西麦田的生态分布状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