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59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棘及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研究的结果表明 ,该地区灌木林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相当低 ,在生长季中的大多数时间 ,林地的土壤水分均处于难效状态 ,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 ,在生长季中 0~ 5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量达 82 9mm ;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剩余量表明柠条对于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最高 ,其 0~ 5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生长季中的剩余量仅为 15 .9m m ,沙棘林地为 94 .8m m。  相似文献   
82.
基于2009-2011年田间试验, 研究了黄土旱塬区不同秸秆覆盖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和小麦产量变化, 计算了生产每千克籽粒产量下土壤CO2的释放量, 并以此比较了处理间的经济 环境效益值。试验包括4个处理: 无覆盖对照(CK)、全年9 000 kg·hm-2秸秆覆盖(M9000)、全年4 500 kg·hm-2秸秆覆盖(M4500)和夏闲期秸秆覆盖(SF)。结果表明: 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CO2累积释放量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但第1年生育期为14.92~17.43 t(CO2)·hm-2, 显著高于第2年[12.95~13.69 t(CO2)·hm -2](P<0.05), 处理和年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与CK(产量5.03 t·hm-2)相比, 秸秆覆盖降低了作物产量, 其中M9000 (4.71 t·hm-2)与CK差异显著。经济 环境效益值计算结果显示, 冬小麦生育期内生产每千克籽粒释放2.96~3.16 kg CO2,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各处理平均值看, 小麦产量以及经济 环境效益值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 降水偏少的第1年度作物产量(4.60~4.98 t·hm-2)显著低于降水相对丰富的第2年度(4.50~5.47 t·hm-2), 但经济 环境效益值(3.03~3.69 kg·kg 1、2.45~2.88 kg·kg-1)结果相反。处理和年份对作物产量和经济 环境效益值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 在缺水年份秸秆覆盖能够提高作物产量, M9000处理具有最优的经济 环境效益; 而在丰水年份, 秸秆覆盖导致产量显著下降, CK具有更好的经济 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3.
依托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十里铺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了5种不同氮肥用量(0、45、90、135、180 kg·hm-2)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及土壤干层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干层深度大约在50~260 cm之间;施氮量小于90 kg·hm-2时,增施氮肥土壤耗水强度和干层深度变化较小,而施氮量超过90 kg·hm-2时,增施氮肥平均土壤耗水强度较大,但干层深度无明显变化,干层厚度增加速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丰水年的高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土壤干燥化,减小干层厚度。  相似文献   
84.
半干旱区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典型横断面为代表,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中连川小流域坡顶、坡面和坡脚不同部位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连川流域土壤养分全量和速效态都匮乏.在开垦利用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磷、Olsen-P、硝态氮含量在不同坡位的高低顺序:坡面<坡顶<坡脚,显示了土壤养分坡脚富集、坡面和坡顶流失的特征.恢复地表植被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较相邻的农田显著提高.草本植被群落对土壤养分(0~20 cm)的积累促进作用高于灌木.  相似文献   
85.
春小麦伤根节水增产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中,分别在小麦的苗期与拔节期切断其一部分根系,通过测定其叶面积动态、生理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探讨伤根对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伤根可以延缓小麦叶片的衰老,延长其功能期;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苗期适度伤根可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6.
李刚  王亚萍  李超  刘文兆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4):146-150,156
为研究底墒与施肥组合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黄土塬区王东沟小流域塬面农田开展田间试验。3个底墒水平土壤含水量比较高,其2 m土层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2%,82%,94%;试验年份冬小麦生育期降水301 mm,超过多年平均值的39%。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时,产量因底墒不同差别较大,且底墒过高会造成产量与收获指数的下降,而施肥后冬小麦产量均显著提升,但底墒不同所致产量的差别减小;施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降水利用效率,耗水量虽有增加,但产量提高的程度更大;在试验年份的降水条件下,高底墒会造成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下渗深度可超过5 m。  相似文献   
87.
渭北泥炭资源在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人工栽培基质中基质配比问题,采用生物试验的方法,对陕西彬县的泥炭、陕西铜川的油页岩、陕西关中土粘化层土壤,进行不同比例的配合后,再对配合基质设制不同处理,进行作物的室内栽培试验,通过生物量、生物性状(根冠比)、及产量分析来判断基质配比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炭比例的增加,小青菜的产量增加,泥炭量达到一定值后,随着泥炭量的增加,小青菜的产量反而降低;泥炭与<1 mm粘土配合(PS)处理中,PS3处理(泥炭∶粘土为3∶1)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最大;在泥炭与7~10 mm粘土配合(PB)处理中,PB2处理(泥炭∶粘土为2∶1)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最大;对小青菜根系生物量来说,在泥炭和粘土比例较小时,小颗粒粘土处理的根量明显高于大颗粒粘土处理,在泥炭和粘土的比例较大时,大颗粒处理高于小颗粒处理.对油页岩处理而言,在泥炭量较少的配合基质中加入8%的油页岩能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而在泥炭含量较多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石灰处理对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影响都是负面的,但是对小青菜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高温处理对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对小青菜根系的生长也基本是起负作用的.根冠比达到某一适宜值,即作物的根与地上部分的比例适中时,才有益于作物地上部分的生长.试验中小青菜的根冠比为0.04或0.07~0.08时,小青菜的经济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88.
在大田不同供水条件下,于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a)蒸腾速率(Tr)以及叶肉细胞间隙CO2浓度(Ci)均有较明显的日变化,不同供水条件下,Pn的日变化趋势不同,充分供不时为典型的双峰曲线,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当非充分供水时,Pn午休现象明显,且持续时间长,第二高峰表现不明显。供水条件较好时,小麦叶片Gs,  相似文献   
89.
渭北旱塬西部春玉米产量与耗水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在试验年份及所给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不同水分水平处理下的耗水量与产量间存在着抛物线型关系,这种关系既在高肥条件下存在,也在低肥条件下存在,而相对耗水量与相对产量的关系在不同肥力条件下是一致的,即:yy=-4.292+10.586xr-5.293xr~2式中yr:相对产量;xr:相对耗水量.  相似文献   
90.
东胜矿区近50年地表干湿状况时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东胜矿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露天煤矿开采背景下,研究近50年该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的基础上,以其与降水量的比值作为干燥指数指标,分析内蒙古东胜矿区1957—2012年地表气候干湿状况和其时程变化趋势,以及频率分布特征和周期特征,并用全导数的方法探讨引起该区地表干湿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干燥指数的多年平均值为3.2,上升幅度为0.004/a;2)除夏季有逐渐变干的趋势外,其他季节都呈现出变湿的趋势,但变化都不显著;3)在18~25年和7~12年尺度上地表干湿变化周期最明显,震荡主周期为12年;4)干燥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重现期都超过了50年,1998年可以认为是一个突变年;5)引起干燥指数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最高气温,其次是降水量和风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