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96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51篇
  77篇
综合类   539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237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形势下纵深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关键性胜利,规模化成片治理基本结束.随着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显现出治理主体单一、流失斑块分散、治理资金不足、成效亮点不足以及治理成果巩固难等突出问题.为补齐治理短板,2019年以来,长汀县以项目化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为抓手,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持续...  相似文献   
32.
陇东旱塬区复种不同藜麦品种(系)的适应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藜麦品种(系)在陇东雨养地区夏播复种的生态适应性,以12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藜麦品种(系)除LY-2无法复种成熟外,其余的11个品种(系)均能完成生育期;对其1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根倒率、茎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粗蛋白和淀粉分别与籽粒直径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其15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提出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4%,根据综合得分,筛选出适应性最好、得分最高的2个品种(系)‘陇藜4号’和‘Q2’;聚类分析表明,11个藜麦品种(系)系统聚为3大类型,各品种(系)间性状与遗传距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三类产量最高,第二类有矮秆、早熟等特性,可根据生产需要和育种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以大田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材,采用大田喷施硅酸钾与室内低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葡萄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外源硅酸钾调控葡萄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提高葡萄抗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葡萄Inv活性被抑制,而其它指标则升高;喷施硅酸钾可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MDA含量,且当硅酸钾浓度为0.75%时对低温的损伤缓解作用最大;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Inv、SPS活性及SS净活性均随硅酸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硅酸钾浓度为0.50%时最大,其它指标均在浓度为0.75%时最大;通过葡萄叶片各抗寒指标的隶属度值与综合评价指标看出,始花期0.75%的硅酸钾处理后葡萄抗寒性最强。综合分析,喷施硅酸钾可提高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加快蔗糖转运及代谢速率,缓解活性氧累积,增强其耐寒性。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对海拔梯度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本试验以4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及‘陇藜4号’为材料,选取甘南州临潭县3个不同海拔(2380 m,2580 m,2780 m)分布区为试验地。通过测定幼苗生物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不同藜麦品种幼苗在不同海拔试验区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建立藜麦品种和环境相适宜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藜麦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含量逐渐降低,海拔2780 m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逐渐升高,在海拔2780 m达到最大值;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藜麦品种幼苗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说明高海拔下太阳辐射强度增大、温度降低,导致藜麦幼苗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以清除多余活性氧(ROS)自由基,使得植株能够适应高海拔环境而正常生长,但生物量较低海拔仍有降低。因此,不同品种藜麦在低海拔地区受到的胁迫较低,虽然在高海拔区域胁迫加剧,但藜麦幼苗可以正常生长并进行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35.
36.
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水稻耐冷分子生理、耐冷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水稻耐冷分子育种等几个角度对水稻耐冷性研究作了阐述,并对今后水稻耐冷研究和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7.
对浙西北桐庐地区17年(1987—2006年)灯下金龟子成虫的监测结果表明,桐庐地区金龟子种类主要为铜绿金龟子、大黑金龟子、黑绒金龟子等,其中以铜绿金龟子为优势种,其次为大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在本地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底,早的年份在5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6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不同年份间金龟子种群数量变动大,其发生高峰期间隔周期约为10年;在同一年份内旬发生量消长多呈单峰型,发生频率占76.5%,双峰型约占23.5%。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毒.唑磷3 kg/667 m2,3%毒死蜱3 kg/667 m2,3%辛硫磷2 kg/667 m2拌细土15 kg均匀撒施,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5.9%,86.3%,95.9%,药后25 d的防效分别为88.9%,92.2%,85.5%,保苗效果达86%以上。苦参碱的防效和保苗效果相对较差,分别为72.6%~77.8%和80.0%。  相似文献   
38.
从济宁地区猪场采集表现有腹泻症状的病猪粪便 ,经胰蛋白酶 (2 0 μg/ml)处理 ,接种已长满单层的PK15细胞 ,培养至第 3代细胞边缘变模糊 ,细胞融合、堆积、变圆 ,最后细胞脱落。经过动物回归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学等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病毒为猪轮状病毒 (PRV) ,命名为SD2 2毒株。将分离的PRV经PK15细胞连续传 10 0代 ,获得 1株免疫原性好的弱毒株 ,免疫仔猪 ,强毒攻击保护率为 90 %。  相似文献   
39.
江苏省不同区域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苏南地区的武进市,苏中地区的泰兴市和苏北地区的盐都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动态进行预报,选取分辨力较高的聚类指标,截取λ=0.6,可分为3-4类,预测结果与实况比较,证明模糊聚类划分的流行年型与经验分型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0.
对引种雪松用帐篷进行保护,在植株正常生长的情况下,研究自然降温过程中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年引种雪松在越冬期间SOD活性变化曲线呈“M”状,并不随环境温度降低而持续下降。MDA含量呈抛物状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降低氧自由基积累,从而引发膜系统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MDA含量也随之增加。雪松的抗寒能力与体内能否维持较高的SOD活性有密切关系,在低温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失调是雪松叶片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