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36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36篇
  40篇
综合类   246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73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当地地下水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再生水灌溉T1,5 g/L微咸水与再生水等量混合灌溉T2,5 g/L微咸水灌溉T3)对土壤水盐、水溶性离子离子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2代生物综合响应(IBRv2)指数法评估土壤酶活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液中微咸水占比提升,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越高.(2)微咸水-再生水混合灌溉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微咸水和再生水灌溉处理均有所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较再生水灌溉略低,但却高于微咸水灌溉.(3)基于IBRv2指数法,与CK相比较,处理T1引起的酶活性偏差最低,IBRv2值为2.12;处理T2次之,值为2.42;处理T3最高,值为2.92.处理T3中S-AKP/ALP,S-SC,S-UE活性均受到抑制;处理T2对S-AKP/ALP,S-UE活性具有诱导作用,但对S-SC略有抑制;处理T1对S-AKP/ALP,S-SC活性具有诱导作用,但对S-UE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因此,基于IBRv2,并综合考虑土壤酶活性指标以及再生水资源量量大、日排放量小等自身局限性,在干旱缺水地区,可以考虑用再生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722.
针对含沙水灌溉时微喷带堵塞的问题,采用间歇微喷灌的试验方法,选取泥沙质量浓度、工作压力和微喷带结构为试验因素,以平均相对流量、孔组流量均匀度和孔组流量降幅为微喷带堵塞程度评价指标,分析微喷带的堵塞状况和易堵塞的位置,研究工作压力和含沙水的泥沙质量浓度对微喷带堵塞的影响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1)4种微喷带(带宽分别为45、45、48和60 mm,单循环孔组孔数分别为3、5、5和5孔)中,带宽为45 mm的2种微喷带的堵塞程度较轻,单循环孔组孔数为5孔的微喷带,用最大的泥沙质量浓度1.5 g/L灌水时,平均相对流量最低仅为清水流量的87.14%~96.19%;2)工作压力为30和40 kPa时,微喷带易出现全面堵塞;而当工作压力为50和60 kPa时,微喷带多为局部堵塞;3)10次灌水结束后,微喷带堵塞最严重的部位多发生在尾部,其次是首部。综上,4种微喷带中带宽45 mm,单循环孔组孔数为5孔的微喷带抗堵塞性能最优,微喷带的工作压力和含沙水的泥沙质量浓度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微喷带的堵塞程度,使用不同泥沙质量浓度的水源灌溉时应合理选用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723.
724.
为了探究阳原泌乳驴日粮中苜蓿、谷草与精饲料组合对驴乳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48头健康泌乳母驴随机分为空白组(O组)、试验1组(C1组)、试验2组(C2组)和试验3组(C3组),空白组饲喂100%谷草,C1~C3组饲喂80%谷草+20%苜蓿+3,3.5,4 kg/d精饲料,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计算日平均饲草采食量;每日挤乳3次,计算日平均挤乳量,分析乳成分;试验结束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O组比较,各试验组泌乳驴日平均饲草采食量、日平均挤乳量、乳脂、非脂乳固体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C1组乳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C3组(P<0.01),仅C3组乳糖含量显著高于O组(P<0.05),乳密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C3组总蛋白(T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C3组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高于C1组和O组(P<0.01);C3组血清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高于O组(P<0.05);C2组、C3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或极显著低...  相似文献   
725.
为筛选出策勒黑羊种质资源繁殖和抗逆性状分子标记和相关基因,本研究以100只无亲缘关系的策勒黑羊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 ovine SNP 50 K bead chip进行基因分型;用Plink1.90对基因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对有效SNPs计算哈代-温伯格值,选择从小到大排列后前1%的分子标记,参考绵羊基因组(Oar_v4.0)进行注释,对注释到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1)共获得480个SNPs, 417个候选基因,其中,繁殖性状基因13个、抗逆性状相关基因30个;2)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有SOX9、GTF2A1、GNAQ等,抗逆性相关的基因有TMEM154、ZNF70、CREB3L2等。综上,本研究解析了策勒黑羊繁殖和抗逆性状基因的遗传规律,特别是对抗逆性相关候选基因研究,发现策勒黑羊群体携带抗肺炎相关的分子标记,为策勒黑羊保种和改良提供了分子水平的参考。  相似文献   
726.
昆虫蜕皮激素氧化酶(EO)是分解蜕皮激素的关键酶之一,该酶通过蜕皮激素3位异构化途径将蜕皮激素分解成3异构化蜕皮激素,从而调控蜕皮激素的滴度。课题组前期通过家蚕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一个在丝腺组织特异表达的蜕皮激素氧化酶基因(EOs),为了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蛋白质功能,对丝腺蜕皮激素氧化酶基因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重组表达及分离纯化。RT-PCR和qRT-PCR检测表明,EOs在家蚕幼虫5龄期的丝腺组织特异表达,且主要在中部丝腺的前部表达;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EO不仅存在于家蚕中部丝腺细胞,而且还会分泌到丝腺腺腔中。将EOs全长cDNA克隆到pMD-19T载体中,再进一步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然后将构建好的pET28-BmEOs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中进行表达,通过SDS-PAGE检测发现在1 mmol/L IPTG诱导后的上清中有一条大小约60 kD的蛋白质条带,经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质可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BmEOs被成功表达。将大量上清经过Ni亲和柱纯化后,获得了纯化的目的蛋白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丝腺中蜕皮激...  相似文献   
727.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其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疫苗也处于研究阶段。病毒载体疫苗作为一种经济省时的新型疫苗,免疫效果稳定且安全,可用于递送ASFV免疫原,对于发展ASF免疫防控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ASFV病毒载体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ASFV现有病毒载体疫苗免疫原选择和各病毒载体抗原递呈效果及其免疫原性,为后续ASFV的免疫学研究和病毒载体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8.
为了厘清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运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论。结果表明,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逻辑理论联系,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农村集体经济处于弱势地位、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并不清晰及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不完善之处,针对这些挑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时应该促进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且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相关发展制度,并适当借鉴国外的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相似文献   
729.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亚基含量变异种质的筛选与创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 400份大豆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利用SDS-PAGE,分析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与亚基缺失情况,并采用0.2%,0.4%EMS分别处理南农493-1和南农99C-6两个品种种子,利用60Co γ射线处理76个品种(系)种子,处理之后及时播种,单株收获,SDS-PAGE检测M2代和M3代种子贮藏蛋白亚基.结果表明,1 400份参试品种(系)的11S/7S值范围0.44~3.64,平均值1.68±0.37,并鉴定出34份亚基含量特异材料,其中包括α′和α亚基含量低、β亚基含量低、A3B4亚基缺失、A5A4B3亚基缺失和A1aB1b亚基缺失种质.理化诱变结果表明,化学诱变率约为2.92%,物理诱变率约为5.71%,对大豆蛋白的诱变效果,0.4%EMS处理优于0.2% EMS处理,而60Co γ射线慢照射处理优于化学诱变处理,并从M3代种子中筛选出了211粒亚基变异种质.  相似文献   
7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