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我国杧果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和台湾等8省(区)的104株杧果枝枯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杧果枝枯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范围为0.005 6~1.285 2μg/mL,平均值(0.395 5±0.230 2)μg/mL,EC_(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9.5倍。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近似单峰曲线,EC50平均值可作为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根据抗药性分级标准,104株菌株中,均未出现抗性菌株。该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具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从海南省东方市、三亚市采集芒果畸形病组织,运用柯赫氏法则证实分离物为该病的致病菌。采用Fusarium mangiferae的特异性鉴别引物1-3F/R和AF1对致病菌进行PCR鉴别,结合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F. mangiferae,这是芒果畸形病在海南省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温、湿度对芒果叶片上的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在12~37℃范围内均可萌发,且形成附着胞,适宜温度24~28℃。接种6 h后,附着胞开始形成,9~12 h为附着胞形成高峰期;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0%~100%范围内均可萌发,且形成附着胞。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对我国芒果新病害——芒果畸形病病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室内药剂筛选,以期为该病害的大田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9种单剂EC50和斜率综合来看,咪鲜胺锰盐(EC50为0.075μg/mL、斜率0.85)和多菌灵(EC50为0.3μg/mL、斜率3.69),应用潜力最大,其次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多.福.溴菌腈和甲基硫菌灵。29个复配组合中仅有3个配比组合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丙环唑与多.福.溴菌腈以2∶3配比时增效最明显;其次是咪鲜胺锰盐与多.福.溴菌腈、多.福.溴菌腈与甲基硫菌灵分别以1∶4和2∶3的配比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余组合则表现相加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116株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从国内及国外芒果产区采集病样, 分离、纯化芒果炭疽菌菌株,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116株芒果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为0.000 8~0.073 9 μg/mL, 平均值为0.012 4 μg/mL, E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92.4倍。不同采集地区和采集部位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不同, 美国夏威夷的菌株敏感性最低, 广东的最高; 分离自叶片的菌株敏感性最高, 果实的最低。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 存在潜在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芒果病害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出了我国芒果主产区生产上发生危害的88种病害的名称、病原(因)、分布地点、为害部位和危害性。其中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共有113种,包括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植物等;22种生理性病害的病因有34种。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芒果产量和商品质量, 是芒果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该病由野油菜黄单胞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引起,几乎遍布热带亚热带芒果产区,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综述了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的症状、分布与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病原及其遗传多样性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将生防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与不同浓度的NaHCO3 、CaCl2 、MgCl2配合使用,通过离体叶片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生防酵母菌、金属离子及其二者协同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效,同时采用室内平板评价了金属离子对炭疽菌的抑菌作用及生防酵母菌对金属离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离体叶片上,0.5%CaCl2、1.0%MgCl2、2%NaHCO3离子溶液防效均为各自浓度防效最高,分别为65.41%、65.79%、82.37%,生防酵母菌浓度为108 CFU/mL时防效最高为57.13%。田间小区试验发现,0.5%、1.0%的CaCl2酵母菌混合液,1.0%、2.0%、5.0%的NaHCO3酵母菌混合液、0.5%的MgCl2酵母菌混合液防效较好,均高于80%。室内平板试验表明,NaHCO3对芒果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浓度为5%抑菌率达到100%,CaCl2、MgCl2在低浓度时对芒果炭疽菌表现出促进作用,高浓度时表现出抑制作用。CaCl2溶液对酵母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NaHCO3、MgCl2溶液除0.5%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杧果离体叶片接菌喷药统计活菌数的方法,评价16种药剂对杧果露水斑病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能够清除侵染源、平均抑菌效果达50%且持效期达7d以上的药剂有水杨酸、FEA、FEABAYIND、噻唑锌等药剂,平均抑菌效果达50.02%~60.44%;施药后第7天的抑菌效果达50%以上的有FEABAYIND、香菇多糖、噻唑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药剂,抑菌效果达77.78%~56.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