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篇
  29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1 毫秒
41.
畜牧业是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最大的短板,栽培牧草区划对解决优质饲草短缺和推动陕西草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意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结合陕西省地形数据、主要气象数据和土壤性状指标等,利用年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地形地貌、坡度5个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指标,对陕西省栽培牧草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模块功能全、适应性强的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模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4种主要栽培牧草为例进行了模型分析,同时以冰草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区划模型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可对牧草新品种引进、优质牧草生产提供科学预判和决策,也为陕西省数字草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王锐  常庆瑞  刘梦云  岳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48-5949,5960
选择神府矿区为试验区,以1986和2003年的多时相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监督分类和人工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对地物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在GIS技术支持下详细计算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绘制了相应的动态遥感监测图。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城镇用地、煤矿用地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粒及微团粒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粒和微团粒的影响,探索土壤质量、结构的定量化描述,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利用方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而且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在2.36~2.84之间,表现为团聚体总量越低,其结构的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越高;其中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有助于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其他利用方式较差,同时发现>0.005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与分形维数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而<0.005粒级(黏粒)的微团聚体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可以表明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对于不同的用地类型,灌木林地及天然草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颗粒,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形成的团聚体颗粒粒径较小。土壤微团聚体:灌木林地和草地土壤1~0.01mm微团聚体含量较高,果园偏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对于土壤微结构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果园表层土壤的微结构水稳性最差,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最好。  相似文献   
45.
马铃薯块茎内源激素变化与块茎增大生长的相关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晋薯2号,紫花白,内薯3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马铃薯生育期间块茎内源激素变化与块茎增大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ABA含量变化与块茎的增大呈显著正相关,与块茎增大速率变化呈极显著的负相关,GA3,IAA,CTK含量变化与块茎增大和块式增大的速率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GA3/ABA,IAA/ABA,CTK/ABA的变化与块茎增大呈较显著的负相关,与块茎增大速率变化呈较显著的正相关,生育前期GA3IAA含  相似文献   
46.
从一伪狂犬病阴性场选肉仔猪77头,均在2日龄鼻内接种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1头份,免疫前采血,以后每间隔两周采血1次直至18周龄,检测并分析每份血样中的gE和gB抗体。另从一伪狂犬病阴性场选后备母猪50头,于77、147、175日龄肌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于40、60、76、91、114、143、161、173、191、226日龄采血,检测并分析每份血样中gB抗体。结果表明,肉仔猪各周龄伪狂犬病野毒抗体(gE)均为阴性,疫苗母源抗体(gB)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但在114日龄有5头猪gB抗体阳转;免疫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的后备母猪,首免后抗体上升,二免后抗体明显上升、并保持高水平,第3次免疫后抗体较二免后上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7.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块茎淀粉含量、淀粉积累速度与淀粉磷酸化酶、蔗糖转化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3个品种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含量与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无明显规律性;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积累速度与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呈正相关。淀粉含量和温度是影响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温度又起主导作用。全生育期,3个品种的蔗糖转化酶均呈苗期为最高,中期显著下降,后期略有回升的变化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含量与蔗糖转化酶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积累速度与蔗糖转化酶活性亦呈负相关。因此,蔗糖转化酶活性可作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8.
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南麓合阳县,以1983、2006年耕地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为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变异函数及分形维数等方法,研究县域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1983到2006年,除土壤速效钾外,耕地速效氮、磷的平均含量分别提高73.98%和92.69%;土壤速效养分全局Moran''s I指数和空间相关距均呈递减变化、分维数增加,预示其空间结构减弱,随机变异性增强.土壤速效氮、磷含量在绝大部分研究区域内呈现不同程度累积,而速效钾含量则在59.65%的耕地上减少;导致其不同变化的因素有耕地利用方式、施肥管理、灌溉、土壤类型等,其中以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管理措施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9.
安塞试区土地利用及其合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制图和室内分析计算,在全面掌握试区土地质量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总结了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持续土地利用原则,提出试区土地开发利用总体方案、配置模式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0.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高光谱植被指数对棉花叶绿素含量的估算精度,以陕西省关中地区棉花花铃期叶片高光谱反射率为数据源,分析了13种植被指数与棉花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降精细采样法,详细分析400~2 000nm波段范围内原始光谱反射率的任意两两波段组合而成的优化光谱指数RSI与SPAD值的定量关系,构建线性及非线性回归监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所提取的13种植被指数中NIR/NIR与SPAD值的相关系数最大(r=0.914),并且基于NIR/NIR(R780/R740)构建的回归方程模型优于其他植被指数,其构建的二次曲线方程回归模型建模与验模R2分别为0.900和0.785,RMSE为4.762,RE为7.86%,为基于提取的12种植被指数构建SPAD值估算模型中最佳模型;2)优化后的比值光谱指数RSI(Ration spectral index)的敏感波段为500和563nm,RSI(500,563)与SPAD值的相关系数r=0.999,与棉花叶片SPAD含量在0.01水平下呈显著相关,其构建的二次曲线方程模型效果最优,建模和验模R2分别为0.912和1.000,RMSE为2.848,RE为4.38%。与提取的13种植被指数相比,基于RSI指数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为估算叶绿素含量的最佳模型,并且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符合度较高R2=0.843,表明基于波段优化算法的优化光谱指数RSI能更好的预测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