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杀菌剂对辣椒疫霉不同形态菌体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P1319 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4~0.61 μg/mL 和0.18~0.68 μg/mL,EC95值均小于3 μg/mL;甲霜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基本无影响;嘧菌酯和百菌清强烈抑制孢子囊形成、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EC50值分别为0.03~6.15 μg/mL和0.07~1.97 μg/mL;较高浓度的代森锰锌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孢子囊形成、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但对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三乙膦酸铝、p(ο)-丁酰基苯酚和邻-烯丙基苯酚对P1319的4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3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生长发育及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敏感菌株及其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产孢量无影响。当咪鲜胺浓度为0.5 μg/mL时,能够完全抑制敏感菌株菌丝的生长,而不能抑制不同抗性水平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随抗性倍数从24倍增加到112倍,药剂对抗药突变体菌落扩展的影响逐渐减小。咪鲜胺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 值为0.047 μg/mL,最小抑制浓度(MIC) 为 0.5 μg/mL。 20.00 μg/mL咪鲜胺可完全抑制亲本敏感菌株的孢子萌发,而对不同抗药突变体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4.1% ~89.0%和58.5% ~65.8%,表明抗药突变体在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等阶段对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10 μg/mL咪鲜胺处理菌丝12 h后,亲本菌株菌丝顶端膨大畸形,抗药突变体的菌丝顶端膨大,并在菌丝上长有许多细小分枝,表明药剂对抗药突变体次生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3.
防沙治沙植物多功能根瘤菌种衣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 3种类型的荒漠化面积达到 2 60多万平方公里 ,涉及到西部为主的1 8个省 (市、区 )的大部或一部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 ,荒漠化在我国局部地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但整体上仍然在蔓延扩大 ,破坏速度大于治理 ,有日趋恶化和造成愈来愈严重经济损失的走向。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退耕还林 (草 ) ,封山绿化是治理沙漠、荒漠和水土流失、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豆科是植物的第二大科 ,包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  相似文献   
34.
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平皿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云南大豆的三个主推品种的种子进行带菌检测。研究其经三种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后的田间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带菌主要是壳球孢属(Macrophomina)、枝孢属(Cladosporium)、青霉菌属(Penici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品种之间带菌情况有一定差异,30%大豆种衣剂具有种子消毒、提高种子出苗率和促进壮苗等多方面效能。  相似文献   
35.
咯菌腈对西瓜幼苗生长及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有效成分为咯菌腈的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西瓜种子后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其植株体内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包衣对种子发芽率以及幼苗的子叶宽度、侧根数和百株鲜重无显著影响;幼苗子叶长度和株高分别增加了4.8%和7.5%,植株体内丙二醛的积累量下降了7.7%,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2.2%;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2.9%、46.5%、35.6%和44.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咯菌腈处理西瓜种子后发芽安全,并能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6.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高活性的选择性杀菌剂的研发和广泛使用,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这已成为植物病害化学保护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释了抗药性相关术语的定义,概述了病原菌的抗药性现状,并从自然选择和诱导突变两种学说的角度分析了抗药性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抗药性群体流行与病原菌自身特点、杀菌剂类型和作用机制等影响因子密切相关,综述了抗药性风险评估、抗药性机制、抗药性进化以及抗药性常规和分子检测方法等内容。最后,提出了抗药性治理的目标和策略,即根据抗药病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地设计抗药性治理短期和长期策略,特别是需进一步加强对新药剂和新防治对象开展抗药性风险评估、制定抗药性管理策略、建立再评价机制等。综上,明确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发展特点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对进一步开展植物病害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采用离体叶盘法和活体植株法,测定了从田间分离获得的对氟吗啉具有抗药性的黄瓜霜霉病菌菌株和通过室内紫外线诱变获得的对氟吗啉及对照药剂烯酰吗啉和嘧菌酯产生抗药性的突变菌株的生存适合度。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诱导获得的氟吗啉和烯酰吗啉抗药性突变菌株的适合度明显低于敏感菌株和嘧菌酯抗药性突变体及田产氟吗啉抗药性菌株,主要表现在菌株的侵染率、产孢能力和致病力的减弱。室内获得的氟吗啉和烯酰吗啉抗药性突变体和敏感菌株混合接种、继代培养后,其抗药菌株的检出率在混合群体中逐渐降低,其中抗性突变体FR4和敏感菌株以2:8的比例混合接种、培养7代后,其无性后代中检测不到抗药性菌株的存在,表明室内氟吗啉抗药性突变体竞争力弱于敏感菌株;而田间氟吗啉抗药性菌株和室内嘧菌酯抗药性突变体则表现出和敏感菌株相似或更强的竞争力,预示田间自然情况下抗药性菌株存在着可能形成优势菌群而导致药剂防治失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8.
以14C标记碳酸钡(Ba14CO3)为起始物,采用4步反应合成14C-1,2,4-三唑,总强度为5.813 1 mci,比强为15.53 μci/mg, 纯度大于99%,放化收率84.21%。在此基础上,参照文献报道的有关腈菌唑合成的方法,以4-氯苯乙腈为原料,经取代、缩合等3步反应合成了14C-腈菌唑,其总强度为0.556 6 mci,比强为2.53 μci/mg,纯度大于96%,放化收率85.4%。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腈菌唑在2~3叶期小麦幼苗上的吸收、分布和传导。结果表明,根部给药后6~120 h,小麦根部放射性物质分布比例由59.88%下降为 24.87%;在幼苗茎基部和叶片中,放射性物质分布比例分别由14.18%、1.19%上升为 19.47%和33.75%;14C-腈菌唑被小麦幼苗吸收后向顶传导的速度很快,在叶片中的分布和积累与根部给药时间呈正相关,放射强度由2.94×10-6 μci上升为322.72×10-6 μci。放射性自显影表明,根部给药后120 h,14C-腈菌唑可以内吸传导到整个小麦植株。  相似文献   
39.
荔枝霜疫霉是荔枝上的严重病害。在离体条件下比较了4种QoI类杀菌剂烯肟菌酯、烯肟菌胺、SYP-2815和苯醚菌酯对荔枝霜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菌丝扩展及孢子囊产生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0.1970~1.2579 μg/mL和0.2127~0.8160 μg/mL之间,而对其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低,EC50值在4.1448~7.4253 μg/mL之间;4种药剂在一定浓度下会加速游动孢子的消解,抑制休止孢的形成;对孢子囊和休止孢萌发具有优异的抑制活性,EC50值分别在0.0465~0.3424 μg/mL和0.0365~0.1877 μg/mL之间。  相似文献   
40.
<正>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大豆作为主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油脂、塑料、医药和纺织等工业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消费需求也日益提高。目前世界大豆生产主要集中于美国、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