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 (G. Winter) Honey是引起多种果树褐腐病的重要病原菌,多菌灵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杀菌剂。为明确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及遗传结构差异,研究测定了来源于樱桃、李子和毛桃的17株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同时基于Tub2核苷酸序列分析了来源于樱桃和毛桃的32株M. fructicol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特征。结果表明:来自樱桃、李子和毛桃的17株菌株中,多菌灵的EC50< 1 μg/mL和 > 1 μg/m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58.8%和41.2%,其中EC50> 50 μg/mL的菌株比例为17.6%。来自毛桃的菌株群体多样性比来自樱桃的高,其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3.25 × 10?3和0.94 × 10?3,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83和0.242;两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分化程度较高,其FST值达到0.148。单倍型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樱桃和毛桃的群体分别含有3种和9种单倍型,其中共有单倍型2种;不同单倍型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两个途径的进化,其中一个途径只出现了来自毛桃群体的1种单倍型,其他单倍型经过不同的突变步骤形成另一个途径。寄主特异性检验结果发现,来自樱桃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寄主特异性,而来自毛桃的菌株与寄主的关联性较差。综合研究表明,M. fructicola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较高,且来自不同寄主的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52.
啶菌噁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啶菌噁唑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菌落扩展、芽管伸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菌核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啶菌噁唑对P-9菌株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0.193和0.154 μ g/mL,0.5 μ g/mL的啶菌噁唑对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大于77%,对分生孢子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低于10%和40%,表明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紫外吸收分析显示,啶菌 NFDA1 唑可破坏细胞的膜结构,促使菌体核酸和蛋白外渗。离体叶片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0 μ g/mL的啶菌 NFDA1 唑可有效抑制番茄灰霉病病斑扩展,抑制率达83.74%。  相似文献   
53.
为明确啶菌噁唑(SYP-Z048)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传导特性及其在植物根部的吸收方式,于番茄幼苗根部或叶部施药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了啶菌噁唑在根、茎、叶中的积累量;向含啶菌噁唑的培养液中分别添加羰基氰-间-氯苯腙、葡萄糖或色氨酸,以及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番茄幼苗根部对啶菌噁唑的吸收量及地上部分药剂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0、100和200 mg/L啶菌噁唑处理番茄幼苗根部2 h后,在根部和茎部检测到目标药剂的含量分别为78.8、208.0、283.7μg/(g FW)和0.2、6.9、10.3μg/(g FW);16 h后,100 mg/L以上浓度处理组药剂可到达植株叶部;于中部叶片施加≥500 mg/mL的啶菌噁唑后72~124 h内,虽然在茎中未检测到药剂,但在根和上、下部叶片中均可检测到,表明药剂可在叶间传导转运至整个植株。不同浓度的羰基氰-间-氯苯腙、葡萄糖和色氨酸,以及低温条件和pH值等因子对番茄幼苗根部吸收药剂量和地上部分药剂积累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啶菌噁唑在番茄植株体内具有明显的向顶传导性及一定的向基传导性,同时其内吸传导过程以被动吸收占主导。  相似文献   
54.
水稻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0株采自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的水稻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 其EC50分布于0.011 1~0.295 6 μg·mL-1, 平均EC50=(0.078 6±0.056 1) μg·mL-1。供试菌株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侧峰曲线, 未出现抗药性亚群体, 可将该曲线作为稻病瘟菌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了7株抗药突变体, 突变频率为1.11×10-4, 其中2株高抗突变体NJ0811-I和A10的抗性水平大于1 000倍, 抗药性性状能稳定遗传, 致病力显著弱于其亲本菌株;5株低抗突变体抗性水平在2.05~4.55倍之间, 抗药稳定性差, 适合度与亲本无显著性差异。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 烯肟菌胺与嘧菌酯存在正交互抗药性, 与田间防治稻瘟病常用药剂稻瘟灵、异稻瘟净无交互抗药性。综合分析表明, 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可能存在低到中等抗性风险。进一步克隆了抗药突变体及其亲本的cytb基因, CYTB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2株高抗突变体均在143位由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G143S), 建立了高抗菌株的AS-PCR分子检测方法;而5株低抗突变体cytb基因未发生点突变, 推测可能存在其他的抗性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5.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 ~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的菌株频率分别为86.2%、13.8%、17.8%;虽然霜脲氰在这些地区使用近10年,但病菌群体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没有下降,EC50值分布于0.10 ~0.35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0(±0.06)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此外,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霜脲氰对抗甲霜灵和野生敏感菌株具有相同的活性。  相似文献   
56.
原生质体融合即细胞融合,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因重组技术;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研究手段的日益更新,围绕着原生质体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成熟的原生质体技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以获得具有双亲优良特性的融合子,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逆性以及实现高产稳产优质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旨在将具有高效固氮活性的根瘤菌XJ83097和具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 HL-29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融合子进行生理生化性状和抑菌、固氮活性等方面进行测定,以期筛选获得同时具有高效固氮和生防效果的融合子。  相似文献   
57.
以Morwet D-425和Witconol NP-100代替20%福·克和30%多·福·克 悬浮种衣剂配方中的乳化剂,结果表明:Morwet D-425和Witconol NP-100在20%福·克 种衣剂中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1.0%、在30%多·福·克种衣剂中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1.0%时,出料1 d后制剂粘度分别为390和510 mPa·s;经过30 d室温或14 d、(54±2)℃贮藏后,制剂的颗粒聚结数低于10%,并且无不可逆沉淀形成;热贮析水体积分别为5%和9%,较原配方种衣剂降低了20%以上,室温贮藏析水体积不足1%。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别检测添加Morwet D-425、Witconol NP-100或原配方乳化剂的种衣剂经过0.5、1.0、1.5、2.0 h研磨后的粒度分布,新配方种衣剂经过1.5 h研磨平均粒径分别达到1.85和1.91 μm,而原配方种衣剂经2.0 h研磨平均粒径仍大于2 μm。  相似文献   
58.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休止孢、芽管、附着胞、孢囊梗等寄主组织外部菌体的原位染色,其中Calcofluor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法能观察黄瓜霜霉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但该法更适宜胞间菌丝及吸器的染色。  相似文献   
59.
 采用叶碟保湿培养法测定了59株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的敏感性, 并建立了敏感基线。结果表明:苯醚菌酯对59个菌株的平均EC50为(0.0105±0.0028)μg/mL, 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 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因此, 该敏感基线可以作为监测田间病原菌对苯醚菌酯敏感性变化的参考。室内采用药剂驯化得到4株抗药性突变体, 其抗性指数均高于150, 且抗药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价显示, 4株抗药性突变体在致病力、竞争力上与亲本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或优于亲本菌株。综合分析表明, 黄瓜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具有较高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因此, 在该药的使用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抗性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0.
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备受关注。为明确诱抗剂烯丙苯噻唑与杀菌剂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对水稻幼苗的安全性和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研制了16%烯丙苯噻唑·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配方并检测了理化性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有效成分含量及其缓释效果,并测定了温室条件下烯丙苯噻唑对水稻幼苗的安全性,以及颗粒剂对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颗粒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释放动态结果显示:杀菌剂氟唑环菌胺在V甲醇:V水=30:70的混合溶液中释放4 h后,累积释放率(质量分数)即达到峰值33%,且随后趋于稳定;而诱抗剂烯丙苯噻唑则在7 d后累积释放率方达到最高峰值;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可实现药剂对作物苗期病害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协同作用。安全性试验显示,16%烯丙苯噻唑颗粒剂制剂用量不高于150 g/m2时对水稻幼苗安全。人工接菌条件下,试验剂量的烯丙苯噻唑可诱导水稻幼苗产生稳定的抗稻瘟病和纹枯病效果。16%烯丙苯噻唑·氟唑环菌胺颗粒剂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在制剂用量150 g/m2剂量下最佳,分别为64.79%和68.32%,实现了1次用药同时防治两种病害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诱抗剂与杀菌剂复配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缓释颗粒剂的田间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