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短花针茅为建群种的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梯度放牧试验和风蚀监测实验的平台上,通过对2018-2019年非生长季风蚀物及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高度、盖度、枯落物量)的调查,开展了不同载畜率下近地表高度的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特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非生长季,1)载畜率的增加会加剧土壤风蚀,尤其显著增加集沙高度10 cm(即距地表最近的高度)和0~50 cm的总风沙通量。对于0~50 cm高度的总风沙通量来说,对照区的风沙通量最低,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29和1.81倍,重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最高,是对照区的2.20倍;2)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群落特征对风沙通量有显著影响,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枯落物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植物群落高度对不同集沙高度的风沙通量影响最大;3)载畜率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特征,载畜率的增加使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及枯落物量降低,进而增加草地风蚀量。  相似文献   
32.
中苜2号苜蓿高产配方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苜蓿规模化技术研发滞后于产业发展等关键性问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合理论优化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寻优技术,筛选出高产苜蓿的最佳土肥配比技术.结果表明:田间测产与4种模型筛选出,经济效益最佳施肥组合为:当P肥31.70kg/hm2(Ca(H2PO4)2·2H2O为159 kg/hm2)、K肥86.05kg/hm2(K2SO4为172 kg/hm2)、N肥73.08kg/hm2(CO(NH2)2为159 kg/hm2)时,产量为12348.66 kg/hm2,肥料投资较低(1171.8 元/hm2),与最高肥料投资相比低386.3元/hm2,产投比为21.08.  相似文献   
33.
不同土层土壤粒径及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土壤粒径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伴随土层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壕渠分干渠灌域为研究目标,以灌溉区域内间隔1 km等间距77个取样点共308个样本为基础进行综合探讨,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及有机质不同土层及其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且相关性随着土层间隔的增大而减小,同时有机质含量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583。土壤粒径及有机质在剖面上的层次组合及分布主要是成土过程和母质沉积过程所致,不同土层的空间变异性相关程度较高。而同一土层黏粒含量与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粉粒及砂粒含量体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基于多重分形的半干旱区弃耕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农田弃耕后土壤质量演变特征,在阴山北麓中段农牧交错区内选择当年耕地、弃耕1 a、2 a、3 a、4 a5种类型土地进行研究,测定弃耕农田0~80 cm层土壤颗粒特征和有机质含量,基于多重分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土壤粒径分布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砂粒含量与多重分形参数(D_0、D_1、α_0)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成极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内土壤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土壤粒径分布范围逐步变宽,分布越离散,土壤向粗粒化方向演替。随着弃耕年限的延长,表层(0~10 cm)土壤表现出黏粒、有机质含量呈一致减少趋势,黏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考虑用黏粒含量反应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5.
以短花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对照处理,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优势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对照区外,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旋花、碱韭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重要值春季不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和春季不放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两种放牧处理均高于其他放牧处理,是合理可行的草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6.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牧梯度,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最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下0~20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放牧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的影响不显著,全年适度放牧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放牧降低了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少了凋落物的生成,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7.
38.
在连续高强度放牧压力下,对黄花苜蓿个体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应用最优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序列评价方法可将单株的耐牧性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5.26%、29.47%和45.26%。同时黄花苜蓿种群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运用实地目测打分法对划分的耐牧性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最优序列分析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单株耐牧性的评价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39.
利用高压氮气处理微型番茄(red cherry)种子。在第1代(M0代)试验中,曾发现经过20MPa和30MPa高压处理后,分别出现了占样本总数3%和6%的异常高大的植株,株高为同代对照组的2倍以上,故认为高压处理种子诱导了番茄的株高变异。继上述试验之后,又持续2年进行了M1和M2代试验。在M1代试验中,分别用M0代20MPa组异常高大植株的种子和对照组种子在相同条件下播种栽培;在M2代试验中,分别采用2组M1代植株的种子,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播种栽培。结果表明,在加压组M1代中高大植株出现概率为100%,而对照组中出现概率为0,t检验结果表明,2组番茄株高在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加压组M2代中高大植株概率仍为100%,与同代对照组相比,株高在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加压组M1,M2代数据对比显示,在相同生长时间段,2代株高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并与M0代20MPa组中异常高大植株数据非常接近。3代试验结果表明:压力诱导的微型番茄株高变异具有相当可靠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旨在探究安格斯牛生长相关的受选择基因,为肉牛生长相关主效基因的鉴定提供参考。本试验共采集72头南阳牛母牛和14头黑安格斯牛母牛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获得全基因组SNP标记并对试验个体基因型进行分型。通过计算各SNP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和核苷酸多态性(π ratio)筛选两品种间的差异基因组区域,并与动物QTL数据库中牛生长性状QTLs进行比对,重合区域作为候选区域。随后对候选区域内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筛选候选基因,并根据"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对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经筛选后,本试验共得到69 762个SNPs,以Fst值和π ratio值的99%分位数为阈值筛选得到33个两品种间高度差异的基因组区域,其中16个基因组区域与生长性状相关QTLs重合。这些区域共包含27个基因,其中4个基因(FXR1、ADARIGF1和MNF1)与骨生长、肌肉发育和生长调控有关。FXR1和MNF1均在骨骼肌组织中高表达,ADARIGF1分别在脑组织和肝脏中表达最高。结果提示,IGF1基因可作为影响肉牛生长的关键候选基因,FXR1、ADARMNF1基因可优先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