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巴丹吉林沙漠常见的小乔木,其林下沙质土壤对梭梭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塔木素野生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及梭梭产籽基地的沙质土壤为对象,选定代表性大样地并进行机械取样,结合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梭梭林下沙质土壤以细沙(φ≤0.25 mm)和中沙(0.25<φ≤0.5 mm)为主,占比高达95%以上;二者在不同沙层空间分布状态可以互相表征,具有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特征。细沙和中沙空间分布为梭梭林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基质和水分条件;粗沙空间分布的随机性以及细沙、中沙小概率子集空间分布复杂性为其他物种入侵和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小生境。整体上,梭梭林沙质土壤以细沙和中沙空间分布占主导,大概率子集决定景观特征,其小概率子集和粗沙空间分布的随机性为植物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草地植物群落营养成分现状,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环境改善。[方法] 该研究以东乌珠穆沁旗10个乡镇(苏木)的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营养成分含量,结合对应分析方法,阐释不同乡镇(苏木)草地植物群落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及特点。[结果] 各乡镇(苏木)中乌里雅斯太镇在公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信息资料较少,植物群落养分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公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信息资料较少;萨麦苏木、嘎海乐苏木和道特淖尔镇草地植物群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高达70%以上,额吉淖尔镇和阿拉坦合力苏木草地植物群落粗蛋白含量高于10%,呼热图淖尔苏木草地植物群落粗灰分含量较高,达到10.53%;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植物群落由西向东粗蛋白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 该研究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揭示了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植物群落营养成分由西到东的变化趋势,阐释了各乡镇(苏木)草地植物群落草地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春季休牧后放牧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于2013年8月对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进行调查研究,试验设2种放牧方式,分别为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SA1)和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SA2),分析物种数、物种频度差异,种对关联及群落总体关联性,得到如下结果:春季休牧较对照(全年禁牧)能够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物种数,且SA1>SA2;不同植物种群出现频率对春季休牧后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春季休牧后,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性,短花针茅与碱韭(Allium polyrhizum)主要表现为负关联性。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受春季休牧影响,种间关联由对照处理的正关联转为负关联,且负关联程度SA1较SA2强。春季休牧后,无论放牧强度变化如何,正关联种总数较对照均减少,但物种总体种间亲和作用增加。  相似文献   
74.
为阐明农田弃耕后土壤质量演变特征,在阴山北麓中段农牧交错区内选择当年耕地、弃耕1 a、2 a、3 a、4 a5种类型土地进行研究,测定弃耕农田0-80 cm层土壤颗粒特征和有机质含量,基于多重分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土壤粒径分布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砂粒含量与多重分形参数(D0、D1、α0)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成极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内土壤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土壤粒径分布范围逐步变宽,分布越离散,土壤向粗粒化方向演替。随着弃耕年限的延长,表层(0-10 cm)土壤表现出黏粒、有机质含量呈一致减少趋势,黏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考虑用黏粒含量反应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5.
随着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畜禽育种已经从基于表型的选择方法过渡到以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为主的现代育种新策略上。生物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统称,是衡量农业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胚胎工程技术体系等育种手段。生物育种作为畜禽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持续推动着我国的种质资源创新。本文详细介绍了生物育种的关键技术及其特点,包括不同育种方法在畜禽种质开发和遗传改良上的研究进展,探讨分析了当前畜禽育种的现状与问题,以期实现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76.
用0.15%、0.25%、0.35%的NaCl溶液分别对3份耐盐性不同的野生黄花苜蓿材料和中苜1号苜蓿(对照)的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其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组织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研究黄花苜蓿种质材料的耐盐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各项生理指标都与二者的耐盐性相关;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与耐盐性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束缚水>束缚水/自由水>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自由水含量。在0.35%NaCl溶液处理下,采用多项生理指标进行黄花苜蓿苗期耐盐性综合鉴定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7.
基因编辑(geneediting)是一种通过增加、减少和修饰特定位点核苷酸改变生物体DNA的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除了广泛应用于人生命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外,在畜牧业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文核心将从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畜上的运用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78.
为提高北方饲草品质,充分发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饲用价值,以3个不同品种的多花黑麦草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刈割茬次及品种对多花黑麦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在3个供试品种中,‘剑宝’的干草产量最高,达到35 698.27 kg·hm-2,鲜干比值及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4.47,17.8% DM,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52.21% DM;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从刈割时间来看,多花黑麦草的干草产量在8月上旬达到峰值。因此,在北方地区的黑麦草生产中,可选用‘剑宝’品种进行推广种植,若以高产为收获目标,则应注重前3茬黑麦草的田间管理工作;若以高营养价值为收获目标,则可选择第1茬次的高蛋白低纤维饲草。  相似文献   
79.
利用50 mmol的NaOH溶液分别处理牛精子30 min和1 h,显微镜下发现处理30 min精子尾部缩短1/3,处理1 h精子尾完全消失,仅留精子头。为了比较2种不同结构精子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对2组不同结构精子分别实施单精子注射,比较2组精子对胚胎发育的影响,通过差异染色比较胚胎发育质量,以制动精子作为对照。结果表明:①精子头组操作成功率高于缩尾精子组(P>0.05)和制动精子组(P<0.05);②缩尾精子组的卵裂率显著高于精子头组(P<0.05)和制动精子组(P<0.05),且桑囊率也显著高于制动精子组(P<0.05);③差异染色表明,缩尾精子组胚胎的细胞数和制动精子组胚胎的细胞数均显著高于精子头组(P<0.05)。因此,利用50 mmol的NaOH处理牛精子30 min,选择缩尾精子实施单精子注射,能提高胚胎操作效率和胚胎发育质量。  相似文献   
80.
长期连年刈割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被打破,养分的输入与输出失去平衡,造成土壤贫瘠。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天然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羊草割草地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学的变化规律,探求施肥对退化羊草割草地改良效果的最优方案,为退化草地的恢复和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土壤全碳、全钾含量逐年递减,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逐年递增。高浓度施肥处理有利于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20~3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P<0.05),而低浓度化肥处理下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和全磷含量、10~20 cm土层土壤全碳、2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中浓度施肥和高浓度施肥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而低浓度施肥处理对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不同土层土壤C∶N逐年显著降低,2017年不同土层土壤C∶N最低,其中高浓度施肥处理下土壤C∶N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土壤C∶P逐年显著降低,其中2016年0~10 cm土层土壤C∶P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5);土壤N∶P年份变化相对平稳,施肥后期0~10和20~30 cm土层土壤N∶P显著低于第一年(P<0.05)。施肥以补充土壤中限制性元素含量而影响土壤和植物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并且确定植被的最适化学计量比值和判定其限制元素类型。高浓度施肥处理(N 10.5 g·m-2+P 5.1 g·m-2)有利于降低土壤C∶N,同时氮素仍是限制本地区植物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