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正> 近年,农田鼠害日趋严重,使用化学药物进行大规模灭鼠,已成为保证农作物丰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为探讨经济、有效的灭鼠方法,省植保植检站1985年春季组织20余县(市)对目前使用较广的新型灭鼠剂——敌鼠钠盐、毒鼠磷。进行了农田小区药效试验和800余万亩的灭鼠示范。结果表明:使用敌鼠钠盐、毒鼠磷玉米(或小麦)毒饵灭鼠,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等优点,能在短期内控制鼠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3.
1997年9~10月份,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就菜农识别病虫害的能力、防治决策水平、菜田用药情况、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等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17个市(地),121个县、721个乡、2358个行政村的11055个农户,全省共发放问...  相似文献   
74.
河南省2007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我省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准确测报,强化培训,创新机制,综防统治,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5.
1河南省农业病虫害的严重性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有耕地1.05亿亩。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据调查,我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近5000种,其中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就有200余种,常年发生面积3.2~4.0亿亩次(严重发生年份达5亿亩次以上),造成粮食减产10%~15%,棉花、油料减产20%~25%,瓜、果、菜减产30%~40%。经过防治虽减少了损失,但因防治面积小、效果差,仍损失粮食5%~7%,棉花7%~10%,油料15%。据重点调查测算,全省因病虫草鼠危害,一般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25亿元。如1985年因小麦赤…  相似文献   
76.
<正> 近年,我省害鼠密度急剧上升,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农、牧、林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全省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粮食至少10亿斤。鉴于灭鼠工作的紧迫性,从1984年开始,省植保植检站组织有关县(市)对我省害鼠种类、分布、密度情况进行了首次普查,并对灭鼠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一定成效。现把调查结果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77.
采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连续拍摄,记录农药雾滴在小白菜叶面上的整个蒸发过程,在农药中添加8种不同的 表面活性剂并通过雾滴发生器产生单个雾滴,进而研究农药雾滴对小白菜叶面上蒸发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影响;对 比雾滴在玻璃片上和小白菜叶面上的扩展方向.试验得出,其中3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L-911,Tech-408和Fairland 对农药雾滴在小白菜叶面上蒸发时间和覆盖面积影响较大,其他5种表面活性剂影响较小;小白菜叶面上不同部 位,其亲水性是不同的,靠近叶脉的部位,其亲水性比叶面平整部位的亲水性能要好.文章为在小白菜施药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提高施药效率提供了一定依据,并对农药雾滴在小白菜叶面上的扩展趋势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 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 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 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 发生危害加重, 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 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 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 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 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 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 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 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 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 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 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 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