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1.
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和适合度不同会影响对害虫的控制效果。为评价不同种类寄生蜂对棕榈食叶害虫控害效能,通过强迫寄生实验和寄主选择实验研究2种啮小蜂[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ere和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对棕榈植物上3种主要食叶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Maulik)和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的寄主适合度和选择趋性。啮小蜂强迫寄生实验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心叶甲寄生率(76.67%)显著高于其在水椰八角铁甲(63.33%)及椰子织蛾(0.00%)上的寄生率,周氏啮小蜂(北京、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寄生率(56.67%、63.33%)显著高于其在椰心叶甲(23.33%、15.44%)及水椰八角铁甲(0.00%、0.00%)上的寄生率,它们的出蜂量、性比、寿命等也有显著不同。选择寄生实验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更偏向于寄生椰心叶甲(选择频率73%),周氏啮小蜂更喜欢寄生椰子织蛾(选择频率95%)。实验结果表明生产中释放周氏啮小蜂能控制椰子织蛾,也可能兼治椰心叶甲,但不能控制水椰八角铁甲;释放椰心叶甲啮小蜂能有效控制椰心叶甲和水椰八角铁甲,但不能控制椰子织蛾。  相似文献   
12.
椰子织蛾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2013年8月在我国海南首次发现。本文报道了该害虫各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COⅠ/cox1测序和比对的分子鉴定结果、寄主及为害情况。序列比对显示,目标样本430bp的cox1序列与NCBI中已提交的Opisina arenosella的线粒体COⅠ条形码序列覆盖率为100%,一致性达99.8%,表明分子遗传数据支持形态鉴定结果。调查发现,椰子织蛾寄主主要为椰子、王棕和林刺葵,已在海南9个市县发生,局部地区为害严重。椰子织蛾已在海南定殖、扩散,并形成经济和景观危害,其入侵将对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棕榈科植物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需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其扩散蔓延,并开展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海南的重大农业迁飞性害虫,严重威胁海南的粮食和南繁种业安全,为摸清其在海南的发生危害规律,在海南海口、儋州和三亚开展了草地贪夜蛾高空诱虫灯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监测期间(儋州监测起始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海口草地贪夜蛾诱虫数量峰期在2020年3—10月...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初入侵我国的重要农业害虫,国外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较深入,报道较多的是寄生性天敌,霍氏啮小蜂是其重要的蛹期寄生性天敌。为探明不同糖源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霍氏啮小蜂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防潜力,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糖源和不同温度对霍氏啮小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显著延长霍氏啮小蜂雌、雄蜂寿命,寿命延长皆在10 d以上,且与对照相比,出蜂量及寄生率也显著提高。在26 ℃时,该蜂寄生率可达72.67%;在18 ℃,雌、雄蜂寿命分别可达42 d和24 d。其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0.9 ℃,有效积温273.49日·度。高温(高于32 ℃)和低温(低于18 ℃)下,该蜂寄生率下降明显。综合各个参数,在26 ℃~30 ℃繁殖该蜂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可作为室内繁蜂的适宜温度。研究结果对霍氏啮小蜂繁育及利用其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茧蜂标本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茧蜂标本总DNA的3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etyllrirn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效果最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用25个随机引物对蚜茧蜂亚科下的6种蚜茧蜂供试材料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分析,共得到159条带,各片段长度为200~3000bp。依据RAPD标记数据聚类分析,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与传统分类的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准确监测预警南繁作物有害生物,针对南繁区监测预警技术的短板,将南繁区现有的技术和信息化数据加以整合,初步构建了监测预警体系.系统由监测平台、测报平台、检测与鉴定、数据查询和诊断网络5个基本功能模块构成.总结了南繁区现有的诱控监测、昆虫雷达、远程监测、数学模型、生态位模型及气候模型等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情况,形成一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Bt棉田靶标害虫棉铃虫和非靶标害虫斜纹夜蛾的爬行规律及Bt蛋白对其爬行能力的影响,采用TrackSphere LC-100昆虫行为记录仪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加,棉铃虫幼虫停留次数逐渐增加,且幼虫在白天的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晚上,而斜纹夜蛾则相反,随着龄期的增加,斜纹夜蛾幼虫的停留次数逐渐减少,同时幼虫在各时间段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显著。用Bt棉或Bt蛋白饲喂2种幼虫发现,Bt蛋白对棉铃虫爬行能力的影响显著大于斜纹夜蛾,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低龄段,且一定浓度阈值范围内Bt蛋白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爬行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超过此阈值范围其促进作用开始转化为抑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爬行规律,研究Bt棉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及次要害虫斜纹夜蛾的再度猖獗原因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1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及其天敌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的毒力和选择性,为协调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叶片浸渍法和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40%杀虫双、94%溴氰虫酰胺、98%噻虫嗪、94%茚虫威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1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和霍氏啮小蜂成蜂的选择毒力,明确草地贪夜蛾和霍氏啮小蜂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在11种化学杀虫剂中,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最强,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42 mg/L,98%噻虫嗪的毒力最弱(24 h-LC50为13.56 mg/L);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霍氏啮小蜂成蜂的毒力也最强(24 h-LC50为0.09 mg/L),94%茚虫威的毒力最弱(24 h-LC50为4.45 mg/L)。11种化学杀虫剂的选择毒力指数(STR)排序为:94%茚虫威 > 96%氟苯虫酰胺 > 95%虫螨腈 > 95.3%氯虫苯甲酰胺 > 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98%虱螨脲≈98%噻虫嗪 > 94%溴氰虫酰胺 > 81.2%乙基多杀菌素≈40%杀虫双 > 95%四氯虫酰胺,表明94%茚虫威在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前提下对霍氏啮小蜂的保护性最强。金龟子绿僵菌对草地贪夜蛾和霍氏啮小蜂的LC50和STR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均在第4 d达最大值、第6 d为最小值,说明微生物杀虫剂发挥药效存在一个滞后过程。【结论】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毒力最大,可作为防控草地贪夜蛾应急施药首选;金龟子绿僵菌和94%茚虫威的选择性大,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推荐用药;94%溴氰虫酰胺和98%噻虫嗪的毒力较小,不适宜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80 d、95 d、110 d)对龙眼果实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3个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可明显改善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提高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果实采前套袋提高了与龙眼果皮褐变密切相关的总酚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龙眼果实贮藏期间果皮褐变的发生;同时,果实采前套袋促进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和病害发生,降低果实耐贮性,缩短龙眼果实贮藏期。综合研究结果认为,果实采前套袋能有效改善‘立冬本’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其最佳套袋时期为盛花后110 d(即果实采收前1个月左右);但果实采前套袋降低‘立冬本’龙眼果实的耐贮性,不利于延长龙眼果实贮藏期。  相似文献   
20.
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期最长,为100.89 d,而在31℃下仅为47.10 d。种群趋势指数在25.63 ℃时最高,为74.36,说明在此最适温度下豆天蛾可大量繁殖,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