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7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禾宁通用名精喹禾灵,主要用于防除豆田禾本科杂草,本试验通过每亩施用不同量的10.8%的禾宁,比较其防除效果及对大豆的安全性,为今后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选择春玉米品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C4作物,为21世纪"谷中之王".玉米产量通过品种和栽培环境的共同作用,提高单产依靠优良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优良的玉米品种是增产的内在因素,先进的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的载体,它们互相作用,完美的结合,为玉米增产增收提供根本的保障.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生产田产量为500~ 600 kg/667 m2.近年来,通过"千亩"示范田,取得较好的效果,平均单产达到850 kg/667 m2以上.2007~ 2012年,该区域玉米超高产田通过农业部玉米专家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的测产验收,有4年玉米产量均超过1 000 kg/667 m2,充分表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产量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43.
正一、青花椒简介青花椒是芸香科花椒属的落叶灌木,一般能够长到1-3米高。其枝干附有短小的皮刺,长有11-21枚的小叶子,且为羽状复叶,而叶片的边缘呈细锯齿状,各锯齿间还长有油点。青花椒花朵是伞状的,雄花通常有5枚雄蕊,而雌花有3枚心皮,几乎不存在花柱,成熟的心皮则为1-3枚。青花椒的果实大多为褐色或者果绿色,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用作厨房的调味品,亦充当药  相似文献   
44.
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1)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45.
植物苯丙酸类代谢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高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MN7213,中抗品Jup73的Atd "S",中感品种S12-Nb及高感品种Vilela Mar.在幼苗3叶期用沈阳地区采集的小麦白粉菌(毒力公式为4/1,2,3a,3b,3c,5)接种。接种后12小时,各抗、感小麦品种均出现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峰,但抗病品种酶的活性峰较高,为感病品种的两倍,持续时间也较长,达48小时;而感病品种酶的活性峰则迅速降低,24小时即接近于正常水平。接种后48小时,抗病品种出现木质素前体阿魏酸量的增加峰,而感病品种至72-96小时才出现阿魏酸的增加,且增加量较小。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亦不相同,它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正相关性:高抗品种增加0.327%;中抗品种0.284%;中感品种0.132%,而高感品种仅0.11%。此外伴随着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增加绿原酸(苯丙酸类代谢一种酚类植保素产物)也迅速积累,但不同抗病性的小麦品种积累的时相和量有所不同,抗病品种在接种后48小时即出现绿原酸的增长,较感病品种早48小时,而最高增长量是前者为3.30微克/毫升,后者只有1.35微克/毫升。上述结果表明小表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与苯丙酸类代谢的定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有着密切关系,并通过代谢产物绿原酸和木质素的增加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6.
北冬虫夏草发酵液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HPLC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了5株北冬虫夏草菌株发酵液中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并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发酵条件对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虫草素和腺苷在所设色谱条件下得到了很好的分离,二组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满意,其中虫草素峰保留时间为11.443min,腺苷峰保留时间为9.054min;虫草素的回收率为103.22%,RSD=4.4%,腺苷的回收率为98.42%,RSD=3.2%;虫草素和腺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9~98μg/mL,0.46~92μg/mL.5株待测菌株发酵液中的菌丝干重第5天都达到了最大值,其中Cordycepsmilitaris G5124菌株的虫草素含量第9天达最大值,腺苷含量第1天达最大值.试验结果还表明,不同菌株发酵液中的虫草素和腺苷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菌株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其中C.militaris G(04)5f菌株的虫草素含量最高,可用作发酵生产虫草素的高功能菌株,进一步试验表明,当起始pH值为9时该菌株的虫草素含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7.
综述了软胶囊剂的特点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在70余种药用植物和5种药用真菌上的应用现状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并展望了软胶囊剂在北冬虫夏草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综述了中药指纹图谱在90余种药用植物、5种药用真菌、5种动物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指纹图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北冬虫夏草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为客观评价铁路工务系统安全状况,应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的原理,结合影响铁路工务安全的主要指标,建立了评价模型,利用模型方程计算了代表铁路工务安全优劣的欧式距离,并进行了欧式距离大小比较。6个车间安全顺序从优到差依次为:车间4〉车间3〉车间5〉车间6〉车间1〉车间2,与模糊评价技术的评价结果完全相同;在设定的安全等级的欧式距离范围内,划分6个车间安全等级分别为:车间4、车间3安全级别属良好,车间5、车间6、车间1、车间2安全级别属中等。结果表明,理想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对铁路工务安全状况进行排序,而且能够根据安全要求对安全状况划分等级,对铁路工务安全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城市污泥生物质炭对风沙土耕地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20(B_(20)),40(B_(40)),60(B_(60)) t/hm~2生物质炭、无机肥(NPK)、对照(CK),以一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对5个处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与CK相比,不同施量生物质炭处理较CK产量提高了21.30%,51.88%,41.06%,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8.30%,21.84%,29.62%。(2)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呈对数函数关系,培养初期矿化速率先上升,之后迅速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培养49 d后,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达到645.50 mg/kg,B_(40),B_(60)次之,为449.53,401.33 mg/kg。(3)风沙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供试土壤潜在有机碳矿化库(C_p)和矿化速率常数(k)较高,分别为0.26~0.66 g/kg和(0.008 6~0.013 4)/d,与CK处理相比,B_(40),B_(60),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率提高55.93%~150.37%。上述结果显示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NPK处理,减小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矿化率,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以40 t/hm~2处理的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可为豫东黄泛平原风沙土土壤碳储量增加、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