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前鳞鮻(Liza affinis)是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及中国台湾海域等的经济鱼类。为了解中国前鳞鮻的遗传背景,该研究分析了采自中国4省82尾样本COⅠ基因5?端712 bp序列,共发现21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Hd=0.4840±0.0700, π=0.0010±0.0002)较低。根据群体所属的地区、海域、海峡进行分组,通过AMOVA分析,得出组间的Fst值皆小于0.05,P值皆大于0.05,组间变异的比例极低(–0.6%~0.46%),表明中国前鳞鮻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其原因可能是:1)频繁的基因交流。前鳞鮻的洄游范围较大,且受海流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群体间有着密切的基因交流;2)近期种群扩张事件。中国前鳞鮻整体的Fu’s Fs值为显著性负值(FS= –20.3900,P=0),核苷酸错配峰图为明显单峰,单倍型网络图呈星状结构,均表明中国前鳞鮻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估算扩张大约发生在13.4199~1.4911万年前,可能是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中海平面的变化所致。此外,洞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d=0.8080±0.1130,π=0.0021±0.0006)明显高于其他地理群体,建议将其作为优先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92.
黄瓜幼苗下胚轴长度GWAS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挖掘与黄瓜幼苗下胚轴长度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揭示下胚轴长度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短下胚轴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95份黄瓜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6年春季、2017年春季、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南口试验基地塑料大棚进行种植,在两叶一心期调查黄瓜幼苗的下胚轴长度;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分析群体结构,Haploview 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的衰减;基于最优模型对下胚轴长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依据关联SNP位点的LD区间序列,预测与下胚轴长度相关的重要关联候选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预测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个显著关联的位点(Hl1.1、Hl1.2、Hl2.1、Hl3.1、Hl3.2、Hl4.1、Hl5.1、Hl6.1),分别位于1、2、3、4、5、6号染色体,其中,Hl2.1、Hl3.1、Hl3.2、Hl5.1、Hl6.1等5个位点被重复检测到两次以上。通过分析关联SNP位点的LD区间序列,获得Csa1G074930、Csa1G475980、Csa2G381650、Csa3G141820、Csa4G051570、Csa3G627150、Csa5G174640、Csa6G362970 8个与黄瓜下胚轴长度有关的候选基因,其中既有光形态建成、泛素化、激素信号通路等调控基因,也有调控网络下游参与细胞生长发育,调节细胞大小,直接调控黄瓜下胚轴长度的基因。多基因在不同黄瓜材料中的有机分布,形成了具有不同下胚轴长度的黄瓜种质。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sa1G074930、Csa1G475980、Csa2G381650、Csa4G051570、Csa5G174640在短下胚轴材料中高表达。Csa3G141820、Csa3G627150在长下胚轴材料中高表达。【结论】检测到Hl1.1、Hl1.2、Hl2.1、Hl3.1、Hl3.2、Hl4.1、Hl5.1、Hl6.1等8个与黄瓜下胚轴长度密切关联的SNP位点,挖掘到Csa1G074930、Csa1G475980、Csa2G381650、Csa3G141820、Csa4G051570、Csa3G627150、Csa5G174640、Csa6G362970等8个调控下胚轴长度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水平黑水虻幼虫粉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0尾大菱鲆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对照组鱼饲喂基础饵料,15%组、30%组、45%组分别使用15%、30%、45%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基础饵料中的鱼粉。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45%组大菱鲆末重、增重率(WGR)、肥满度(C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5%组(P<0.05),30%组和45%组大菱鲆肝体指数(H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组和30%组大菱鲆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大菱鲆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组和45%组大菱鲆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5%组大菱鲆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组和30%组大菱鲆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0%组大菱鲆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红干椒不同部位提取液对不同作物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3个不同作物种子(玉米种子、高粱种子、小麦种子)在相同浓度(50 mg/mL)的红干椒不同部位提取液处理中的发芽率及对胚芽、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干椒不同部位提取液能明显抑制种子萌发,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在红干椒不同部位同一浓度提取液中,茎提取液对各作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提取液。不同作物的胚芽长度随不同部位提取液(混合、根、茎)的受抑制程度不同,胚芽长度整体表现为混合液>根>芽。胚根长度在相同浓度的茎提取液中抑制作用最强,在混合提取液中抑制最弱。不同作物在相同浓度(50 mg/mL)红干椒的不同部位提取液中,玉米种子的抵抗性较强,高粱种子次之,小麦种子较弱。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石墨烯电热膜不同加温方式对草莓生长和结果的影响,以“红颜”草莓为试材,采用草莓顶部、基质表面和根系周边组合的7种加温方式,以电热线加温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石墨烯加温方式对设施高架基质草莓植株、叶片、果实和根系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膜放置草莓根系附近,石墨烯膜放置于根系附近和顶部20 cm处组合,石墨烯膜放置于根系附近、基质表面和植株顶部20 cm处组合的各个性状表现均优于其他处理;但石墨烯膜放置于根系附近和顶部20 cm处组合,石墨烯膜放置于根系附近、基质表面和植株顶部20 cm处组合的耗电量相对较高,石墨烯膜放置根系附近处理的耗电量相对较低,可以作为石墨烯的加温方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以黔产刺梨原汁、鲜牛乳为主要原料研制刺梨酸奶,考察刺梨原汁添加量、蔗糖添加量、复合菌添加量及发酵时长对刺梨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刺梨酸奶研制工艺。以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制备酸奶,对比发酵前后标志性成分的变化,比较分析刺梨酸奶与原味酸奶(未添加刺梨原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刺梨酸奶研制的最佳工艺为刺梨原汁添加量7.5%、蔗糖添加量70 mg/mL、发酵时长8 h、复合菌添加量1.0 mg/mL,此工艺制备的刺梨酸奶感官得分为90.67。标志性成分分析表明发酵前后维生素C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单宁含量降低了68.99%。总抗氧化能力和自由基清除率分析表明,添加7.5%的刺梨原汁能极显著提高原味酸奶的抗氧化作用(P<0.01),说明刺梨风味酸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