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植物病原物在侵染寄主过程中会分泌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蛋白,这类蛋白称为效应蛋白(效应子),这些效应蛋白在植物细胞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作用。针对植物病原物效应子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植物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细菌、卵菌、真菌和线虫的效应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重点阐述了这4类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效应子的功能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未来作物抗病改良和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低毒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病毒是指侵染真菌并能够在其体内进行增殖的病毒的统称。其中,有一部分真菌病毒能够减弱寄主真菌的致病力,这类病毒被称为低毒真菌病毒。由于低毒真菌病毒具有弱毒的特性,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资源,在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全面综述了低毒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低毒真菌病毒的发现、生物防治应用、与寄主真菌的互作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低毒真菌病毒的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借鉴考。  相似文献   
43.
为开展水稻纹枯病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采用TCA-丙酮法、SDS法和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法对水稻纹枯病菌蛋白质提取质量进行比较,并建立了双向电泳体系。对电泳后的图谱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TCA-丙酮法、SDS法和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法所获得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中,分别记录得到557、309和877个蛋白质点。SDS法提取的蛋白质样品杂质较多,存在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干扰,得到的蛋白点较少;TCA-丙酮法提取的蛋白质样品呈黄色,有色素残留;而在TCA-丙酮法的基础上,增加酚/SDS抽提步骤,能够有效地去除样品中的盐离子和色素等杂质,获得背景清晰、分辨率高的蛋白图谱。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优化的TCA-丙酮-酚/SDS联合抽提法,该法适用于水稻纹枯病菌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提取。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探明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力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从我国华南3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33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在分离到3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颜色、菌核数量)、菌丝融合群、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可划分为慢、中、快3种类型,菌株数分别为3株(0.90%)、136株(40.60%)和196株(58.50%);产生菌核的数量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无菌核或极少形成菌核、菌核量少、菌核量中等和菌核量多,各有4株(1.19%)、59株(17.61%)、238株(71.04%)和34株(10.15%)。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融合群的ⅠA亚群,即AG-1 ⅠA。从中随机选取50个菌株进行菌丝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细胞核数目介于7~13个。对其中270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可划分为中等致病力和强致病力2个致病型,分别为208株(77.04%)和62株(22.96%),未发现弱致病力菌株。综合分析表明,所测菌株的致病型与菌丝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数量各异,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55个县(市)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菌丝融合鉴定,发现分离得到的55株立枯丝核菌菌株除了D42菌株外,其余均属于AG 1IA群。还发现其中一些菌株同时能与多个群发生融合,具有桥梁菌群属性。通过离体叶片致病力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进一步的RAPD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41处,该55株菌株可聚为8类。这一结果表明,在四川特殊的生态区条件下,四川省水稻立枯丝核菌大多数菌株保持了良好的遗传一致性,但少数菌株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46.
香蕉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香蕉受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后体内赤霉酸(GA3)、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3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的香蕉苗体内的GA3、IAA和ABA的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的对照,表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引起了香蕉体内GA3、IAA和ABA的积累,此3种植物内源激素与香蕉受枯萎病菌感染的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47.
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方法,对来自国内外Foc 的1号和4号小种的6个菌株endo-PG基因同源性、与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endo-PG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同一小种的endo-PG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不同小种的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总体来说,4号小种比1号小种同源性更高、亲缘关系更近。在全基因序列分析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差异可以作为区分2个小种致病性差异的依据。根据预测的CDS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6个菌株的endo-PG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并没有引起相关保守结构域的变化,推测6个菌株的致病性可能与endo-PG基因的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48.
水稻纹枯病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简要综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组织病理学 ,包括侵入前菌丝体在寄主表面的生长、侵染结构的形成、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及症状表现等 另外 ,也论述了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技术 ,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9.
水稻与纹枯病菌互作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稻与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ehn)互作过程中生理生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相关因子、水稻对纹枯病菌侵染的抗性反应以及水稻与纹枯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信号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
培养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12种培养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方面,水稻纹枯病菌在稻草煎液琼脂、水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而在牛肉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最差;在菌核形成方面,理查琼脂培养基最有利于菌核的形成,表现为菌核数量最多,质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