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融合群引起的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明确外界培养条件与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肥料[500μg/mL K_2SO_4、NaH_2PO_4、CO(NH_2)_2]、金属离子(5μg/mL CuSO_4、FeSO_4、ZnSO_4)、抗氧化剂(5μg/mL槲皮素、桑色素、抗坏血酸)和对照(300μg/mL莨菪碱、50μg/mL儿茶酚、水)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菌核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00μg/mL K_2SO_4、NaH_2PO_4和CO(NH_2)_2,5μg/mL CuSO_4和ZnSO_4,5μg/mL槲皮素、桑色素和抗坏血酸以及50μg/mL儿茶酚溶液对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其中,500μg/mL的CO(NH_2)_2处理下,水稻纹枯病菌产生黑色素最多,为113.2 mg;而300μg/mL的莨菪碱处理下,水稻纹枯病菌产生黑色素最少,为37.4 mg。【结论】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的产生与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发育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发育的化学物质,不一定能够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纹枯病防控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喷施GA3和2,4-D对留树保鲜脐橙落果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纽荷尔脐橙(Newhall Navel Orange)为试材,测定喷施GA3和2,4-D的植株留树保鲜果实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赤霉素(GA)、生长素(IAA)、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与留树保鲜脐橙落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能降低果实内源GA、IAA、ZR含量下降的速度,减缓内源ABA及ABA/(GA + IAA + ZR)的升高,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其中以20 mg · L-1 GA3 + 20 mg · L-1 2,4-D混合处理的效果最好,且留树保鲜应以60 d左右为宜。初步分析认为内源GA、IAA、ZR含量的下降,内源ABA及ABA/(GA + IAA + ZR)的升高加速了果实离层的产生,共同促进了留树保鲜脐橙果实的衰老脱落。  相似文献   
73.
从15种候选解毒剂中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简称Foc 4)毒素解毒效果最好的2种解毒剂——硫酸锌和井冈霉素。在2 g.L-1浓度下,硫酸锌和井冈霉素对Foc 4毒素的钝化率分别为76.67%和71.33%,而在5 g.L-1浓度下,它们的钝化率分别为90.33%和80.00%。探索了毒素—硫酸锌和毒素—井冈霉素处理体系在2 g.L-1和5 g.L-1浓度下对香蕉苗5种防御酶(PAL、POD、PPO、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个处理体系中,香蕉苗PAL和PPO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PAL 36 h、PPO 36 h和48 h)较毒素单独处理(PAL 48 h、PPO 60 h)早;SOD和CAT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与对照基本一致;而POD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较复杂。总体上,这个处理体系的酶活高于毒素单独处理和无菌水对照。"毒素—硫酸锌处理体系"在PAL、SOD整体酶活上高于"毒素—井冈霉素处理体系",而后者在其他3种酶活上普遍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74.
全面综述了栗疫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栗疫病的发生和为害性、症状、病原菌及其弱毒力、寄主植物、病害循环、发病条件和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并就某些问题提出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5.
全面综述了栗疫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栗疫病的发生和为害性,症状,病原菌及其弱毒力,寄主植物,病害循环,发病条件和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并就某些问题提出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6.
分别采用Trizol法、CTAB法、异硫氰酸胍法、SDS法和Omega试剂盒法从短枝木麻黄小枝中提取总RNA。结果表明:用Trizol法和异硫氰酸胍法没有提取到木麻黄总RNA;用CTAB法提取的RNA发生了降解;只有SDS法和Omega试剂盒法成功提取到木麻黄小枝RNA,但质量均没有达到试验要求。对提取效果相对较好的SDS法进行改进,主要是加入去除次生代谢物质的步骤。经检测,改进后的SDS法提取的木麻黄小枝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能够满足RT-PCR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77.
土壤环境因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腐生定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壤含菌量、温度、含水量和pH值对水稻纹枯病菌在土壤中腐生定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菌量越大,腐生后的定殖率越高,但未达到腐生处理前的水平;随着腐生温度的升高,定殖率逐渐下降,当腐生温度达到40℃时,定殖率迅速下降到8.0%;土壤含水量在15%时腐生能力最强、定殖率最高,达到84.0%,而在土壤含水量较大或较小时腐生定殖能力都不高;另外,该病菌喜好酸性的土壤环境,在pH6.0时腐生能力最强、定殖率最高,达到85.3%。  相似文献   
78.
进口智利李子上核果褐腐病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进口智利李子上分离到一种引起李子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接种李子能引起果实变褐和腐烂。该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少,菌落初始为浅灰色,边缘浅裂状,多次传代后逐渐变为浅白色,边缘整齐。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11.5(9.5~14.7)μm×7.4(5.3~9.2)μm。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6株舱lax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100%,碱基的差异为0~1bp;与21株旭frueticola序列相似性为99.0%~99.2%,碱基的差异为4~5bp;与10株M.fructigena的序列相似性为97.5%~97.7%,碱基的差异为13~14bp。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分离物sh675和GenBank中登录的16个M.laxa菌株属于同一个聚类群,相关的Mfructieola和M.fructigena属于另一个聚类群。M.laxa特异性引物ITS1Mix/ITS4Mlx能扩增分离物sh675的菌丝DNA,得到预期的356bp扩增产物。根据该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序列和PCR检测结果,将其鉴定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  相似文献   
79.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过程及其2 个主要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3 个方面简述了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了两大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的不同致病机制,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进行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所需的高质量原生质体,选用该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D-118,分别从酶种类、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液pH值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6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从酶解时间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2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再生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组合是"纤维素酶+溶菌酶+崩溃酶"组合酶、总酶终质量浓度10mg/mL、菌丝菌龄15h、酶解时间3h、酶解温度35℃、酶液pH5.6、以0.6mol/LMgSO4.7H2O为渗透压稳定剂,此最佳条件组合所制备的原生质体产率高达4.00×107/g;原生质体最佳的再生条件是酶解3h的原生质体在含1.0mol/L甘露醇的再生培养基上26℃时进行培养,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再生效果,再生率为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