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湖北麦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 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 V2、V4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b+Mli在测定的 3个年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V3b、V3c、V3d、V3e、V5、V8、V17和V193个年度的毒性频率均高于50%;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年度之间和生态区之间均基本相似,但个别毒性基因年度及生态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V2、V3a、V3b、V3c、V3e、V5、V6、V7、V8和V20在十堰以及武昌 2 个生态区毒性频率年度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V4b、V5(MLi)、V13、V21、V5+6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2007年仅在十堰生态区检测到V2+Mld和V2+6菌株。  相似文献   
32.
湖北省水稻部分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88份,按崇阳、远安、武汉三地进行田间自然诱发稻曲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崇阳、武汉早稻品种均未发现病穗,远安31个品种中有20个品种发病,崇阳、远安、武汉三地中晚稻品种的发病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的91.2%、70.2%、14.1%,三地发病出现的差异与海拔、地理地貌及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湖北省小麦后备品种及二线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较好的综合抗病性材料和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2007年度在病害鉴定圃对22个小麦区试后备品种及71份二线育种材料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的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仅发现1份既抗赤霉病、又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有11份同时抗两种病害,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和11.8%.  相似文献   
34.
张旭  Theo  van  de  Lee  陆维忠  喻大昭  马鸿翔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077-3082
 【目的】赤霉病是危害大麦、小麦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研究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对于病害的控制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禾谷镰刀菌回复突变体以单花滴注方法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不同突变体的致病力差异及其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结果】269株回复突变体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接种6 d后,致病力明显降低的突变体,只有接种小穗发病,致病力明显增强的突变体,病症可扩展至5个小穗。GFP荧光信号检测表明,弱致病突变体在接种后仅在接种小穗内生长、延伸,并终止于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处。而强致病力突变体在接种小穗内生长2 d后,即能够通过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到达小麦穗轴,并沿着穗轴内部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织向上和下延伸,侵入邻近小穗。【结论】病原菌在接种小穗中生长后,沿着柱头、子房或内、外稃内表面,经过靠近穗轴的致密组织,侵入邻近小穗,感染整个麦穗,直至到达茎秆。  相似文献   
35.
基因对基因假说阐明了病原菌无毒基因(avirulence gene,Avr gene)与寄主植物抗性基因(resistance gene,Rgene)相互识别和互作的关系。禾谷类白粉菌无毒基因产物作为重要的激发子,能够与其寄主R基因产物发生特异性互作,诱导植物细胞防卫反应。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无毒基因的作用,作者总结了最近关于AVRa1、AVRa10、AVRa13、AVRk1、AvrPm2和AvrPm3a2/f2等已克隆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它们作为效应蛋白(effector)或激发子的双重功能,在毒性菌株中的变异规律,与其对应R基因之间的互作模型,以及与转座子等重复序列之间的关联等。本文还对无毒基因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新型吡啶酰胺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中国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氟唑菌酰羟胺对湖北省6个地区106株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其与多菌灵和氰烯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对106株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 (0.018 0 ± 0.209 0) mg/L,平均值为 (0.072 8 ± 0.025 9) mg/L;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 (0.052 7 ± 0.473 2) mg/L,平均值为 (0.176 0± 0.059 6) m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因此可分别将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初步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多菌灵或氰烯菌酯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均未表现出抗性。田间试验显示,氟唑菌酰羟胺有效剂量200 g/hm2处理的防效 (超过90.0%) 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氰烯菌酯600 g/hm2的防效 (78.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在127%~135%之间。经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后,小麦籽粒中由禾谷镰孢菌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的含量比空白对照降低了55.09%。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孢菌呈现出较高的室内活性且田间防效优越,同时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及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作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备药剂,同时也可考虑用作为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除草剂混配对小麦田间杂革的防效,测定了15%顶尖WP或6.9%骠马EW与20%氯氟吡氧乙酸EC混配对小麦田杂草的防效、田间透光率、杂草对水肥的吸收量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除草剂混配对小走田间杂草的综合密度防效和综合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8.21%~100.00%和99.46%~100.00%,显著优于单剂的防效.除草剂混配能有效抑制杂革的株高,顶尖WP与最低剂量的氯氟吡氧乙酸混配,野燕麦即被全部防除,大巢莱和猪殃殃的株高亦显著降低.除草剂混配使用能显著提高小麦田间不同部位的透光率,小麦顶部透光率比时照增加54.08%~57.20%;离地50 cm的透光率比对照增加47.21%~52.73%;离地10 cm的透光率比对照增加22.84%~27.44%.除草剂混配使用降低了杂草对水肥的吸收,高剂量的组合中,杂草的水肥含量均降为零.除草剂混配喷施后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到124.63%~172.88%.  相似文献   
38.
旨在探明水稻秸秆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江汉平原稻茬麦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选择江汉平原典型潮土稻麦轮作区,以基施化肥但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设置小麦播种前基施、返青拔节期追施以及两个时期同施不同剂量的生物炭等处理,采用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植株茎叶和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并比较了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促进了小麦籽粒和植株茎叶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增加了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总积累量,且以基施及追施13500 kg/hm2生物炭处理最高,较对照处理籽粒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20.3%、17.8%和12.4%,茎叶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11.9%、34.5%和13.9%,氮、磷、钾总积累量显著增加18.2%、24.0%、13.7%(P<0.05);施用生物炭后土壤pH升高、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小麦株高增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大。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对于改善土壤和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9.
鄂西北小麦枯白穗病原物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西北4个不同县(市、区)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病样跟踪调查,初步掌握了引起鄂西北小麦枯白穗的病原物发生现状.分离培养结果表明,鄂西北小麦枯白穗是由多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主要致病病原物有根腐蠕孢菌(Biopolaris)、白绢病菌(Sclerotium)、全蚀病菌(Gaemannomyces)、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ia)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6个属.其中全蚀病菌单胞分离方法及小麦白绢病菌菌核的培养方法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0.
摘要 壳聚糖(低聚糖)能刺激植物产生防御反应和产生防卫反应分子攻击病原而用作抗病、抗逆诱活剂,并具有超高效农药特点。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壳聚糖在植物保护上的开发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