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PCR检测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应用PCR方法对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其近似种或相关种包括黑麦草腥黑粉菌、狼尾草腥黑粉菌、水稻腥黑粉菌等10种腥黑粉菌共14个菌株进行了检测研究。根据线粒体DNA的序列分别设计了扩增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和扩增黑麦草腥黑粉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核糖体内转录区(ITS)DNA片段设计了扩增腥黑粉菌属真菌的引物,应用PCR方法能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与黑麦草腥黑粉菌及其它近似种或相关种加以区分。本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强,已分别在不同实验室的不同型号PCR仪上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探讨荔枝多酚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溶剂浸提法提取荔枝果皮中的总多酚,采用常规植物病理学手段研究荔枝多酚质量浓度对荔枝霜疫霉菌落形态、生物量、孢子囊萌发方式、游动孢子萌发及卵孢子数量的影响。【结果】荔枝多酚质量浓度为150~300μg·mL~(-1)时,荔枝霜疫霉菌落致密,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显著减少,孢子囊以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萌发;培养基中荔枝多酚为100~300μg·mL~(-1)时,可显著促进游动孢子的萌发,抑制孢子囊的萌发;在无荔枝多酚的PDA培养基上荔枝霜疫霉不易产生卵孢子,当培养基中荔枝多酚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1)时,荔枝霜疫霉产生卵孢子为10.8 mm~(-2)。【结论】荔枝多酚类物质参与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的调控,抑制霜疫霉生长和产生孢子囊,具有开发新型安全性生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4.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莲子草假隔链格孢毒素处理空心莲子草叶片和根尖,研究毒素对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叶片细胞质壁分离、质膜消解,叶绿体片层紊乱、膜消解,线粒体膜破裂、嵴消解;根尖细胞质壁分离、质膜消解,线粒体膜破裂、嵴消解,分生区和表皮细胞空泡化并萎缩.随毒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对叶片和根尖细...  相似文献   
85.
荔枝麻点病是我国大陆地区荔枝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其病原为暹罗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为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并评价其农药残留安全性, 于2012年-2018年分别在8个不同的果园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对果实的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250 mg/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0~800 mg/L的防效较好且较为稳定, 对荔枝麻点病的防效为74.20%~92.52%; 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250 mg/L?450 g/L咪鲜胺水乳剂250~450 mg/L?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16.7~325 mg/L和62%多·锰锌可湿性粉剂885.7~1 240 mg/L的防效次之, 但不同年份不同果园间防效波动较大, 防效介于65.81%~92.62%之间; 在挂果期田间施药3~4次后, 荔枝果实中各药剂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3—2016); 此6种药剂推荐用于荔枝麻点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86.
连平县鹰嘴蜜桃流胶病病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胶病随鹰嘴蜜桃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而渐趋严重,现已成为连平县鹰嘴蜜桃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对该县鹰嘴蜜桃流胶病病情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大面积发生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对防治该病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鹰嘴蜜桃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7.
为提高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的分离成功率,筛选一种适于分离该病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种杀菌剂和8种抗生素对荔枝霜疫霉及9种常见非目标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PSA为基础培养基,在其中添加多菌灵、咪鲜胺、异菌脲、利福平和制霉菌素使其浓度分别至10、2、200、10和50 μg/mL所配制成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非目标真菌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sp.、拟茎点霉Phomopsis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毛霉Mucor sp.、地霉Geotrichum sp.、酵母菌Saccharomyces sp.、裂褶菌Schizophyllum sp.的生长,但对荔枝霜疫霉的生长影响较小.分离实践表明,采用该选择性培养基,不管病组织是否经表面消毒,均可成功分离获得荔枝霜疫霉纯菌落,大大提高了分离的成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8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杀菌剂烯酰吗啉与咪鲜胺7∶3、3∶2、1∶1和2∶3等4个配比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炭疽病菌的毒力,并根据Wadley法评价了该4个配比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该4个配比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炭疽病菌均具有显著的相加作用。考虑到配比1∶1烯酰吗啉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风险,且该配比在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中增效系数分别为0.99和1.19,相加作用均表现优良,因此推荐该配比作为烯酰吗啉与咪鲜胺混配的优选方案。如考虑生产实际,也可选择配比3∶2作为烯酰吗啉与咪鲜胺复配制剂的生产配比,该配比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的增效系数分别达到1.05和0.84,相加作用也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89.
以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为靶标,从249株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内生真菌中筛选到活性较强的菌株10个,其中菌株FDYS-1活性最高,培养滤液对线虫的致死率达99%;培养滤液杀线活性热稳定性好,121℃处理20min仍不失活,而且活性物质的产生能力遗传稳定,连续继代6代后致死率仍达90.43%。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PD培养液、初始pH5~8、150r/min、装液量100ml/500ml、接种7块菌饼(φ=5mm)的条件下培养3d,菌株FDYS-1生长最好,滤液杀线活性最强,稀释3倍后对松材线虫的致死率仍高达96.45%。正交试验极差分析表明,培养时间是影响培养滤液杀线活性的关键因子。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FDYS-1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真菌。  相似文献   
90.
百泰对荔枝霜疫霉病的生物活性测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是由巴斯夫公司研发生产的一种新型杀菌剂,为拓宽其适用范围,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测定了其对荔枝的主要病害荔枝霜疫霉病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0%百泰对霜疫霉病菌有优良的抑菌效果,浓度为10 μg/mL的抑菌效果达96.98%,EC50和EC90分别为0.752、3.417μg/mL;大田防治效果优良,在荔枝挂果期施药3次,60%百泰1000倍对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效达到80%以上,与对照药剂25%凯润乳油3000倍处理的防效相近,显著优于另一对照药剂70%品润干悬乳剂700倍处理的防效,建议在荔枝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