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对卡死克 5 DC不同施药方式的防蝗效果进行了评价。田间试验表明 ,采用卡死克 5 DC8~ 1 0 m L/6 6 7m2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具有较好的防蝗效果 ,一周可达80 %以上 ,并持续上升至第 2 1天 ,药效维持在 95 %左右 ;毒饵法处理防蝗效果较差 ,采用 1 0 m L/6 6 7m2 处理药后第 2 1天才达到最佳防效 80 .94% ,可在低矮稀疏植被条件下尝试使用  相似文献   
232.
简述了龙稻6号的选育经过和特征特性,并通过几年时间对龙稻6号(哈99—245)高产栽培的试验,总结了龙稻6号在种子准备、苗床管理、适期移栽、本田施肥、除草及病虫防治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为龙稻6号在生产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33.
中熟品种鲁棉1165于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其生育期113 d,植株塔形,单株结铃18.2个,铃重6.1 g,霜前衣分43.0%。区域试验中,鲁棉1165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加3.7%、4.3%、7.6%和7.5%。生产试验中,鲁棉1165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加3.8%、4.4%、8.6%和9.3%。鲁棉1165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9 mm,断裂比强度31.6 cN·tex-2,马克隆值5.4。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适宜简化栽培。对鲁棉116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其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4.
林丛  姜辉 《福建农机》2023,(4):28-30+50
氢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二次能源,文章阐述了氢能源技术的技术优势与缺点,并讨论了氢能源储能及氢能源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5.
为实现湖南芥菜发酵菌种的高密度培养,以感官评分和亚硝酸盐含量为评价指标,从自然发酵湖南芥菜中筛选出合适作芥菜发酵剂的LA与R6组合混合菌种和R2单一菌种。采用Plackett–Burma从11种营养物质中筛选出葡萄糖、硫酸铵、胰蛋白胨、牛肉膏为LA与R6混合菌种的主要增殖物质;乳清粉、硫酸铵、胰蛋白胨、酵母浸出粉为R2菌种的主要增殖物质。通过布列可特—博曼(Plackett–Burma)设计方法和正交试验,得出LA与R6混合菌种培养基最优配方是葡萄糖3%、牛肉膏1.5%、硫酸铵0.5%、胰蛋白胨1%,pH 6.0,在此优化条件下,以3%的接种量,于33℃培养发酵21 h,菌落总数达3.62×10~(10) cfu/mL。R2菌种最优培养基配方为乳清粉4%,硫酸铵1.5%,胰蛋白胨0.5%,酵母浸出粉2%,pH 6.0,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以3%接种量于29℃培养发酵21 h,菌落总数达1.85×10~(12) cfu/mL。  相似文献   
23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已成为威胁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利用六角形开口玻璃房模拟日间增温,并用耐热高产品种龙稻21和热敏感优质品种龙稻1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增温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设施能够实现日间平均1.2~2.6 ℃的增温效果。全生育期增温使龙稻21和龙稻18的产量分别提高7.4和4.5 t·hm-2,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生物量、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的。进一步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增温对产量的影响发现,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使龙稻21的产量分别增加1.2、3.9、0.8和1.1 t·hm-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能使龙稻18的产量分别增加1.5、2.5和1.8 t·hm-2。孕穗期增温导致龙稻21和龙稻18的产量分别减少0.2和1.2 t·hm-2。各生育时期增产主要通过增加生物量、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不同耐热品种对增温的响应不同,主要受结实率的影响。同时也发现,增温对千粒重存在负向作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温能够增加糙米率和精米率,而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导致糙米率、精米率下降以及垩白米率、垩白度升高。增温对稻米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未来如果高温出现在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危害较弱,而且还有部分有利作用。但如果高温发生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对寒地优质稻谷的生产危害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对寒地水稻生育后期高温的研究和耐高温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237.
姜辉 《中国种业》2017,(8):67-68
玉米新品种2468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九圣禾北京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企合作,采用数字化育种新方法,开展商业化育种而取得的科技新成果。2016年通过山西省夏播区玉米区域试验和西北区绿色通道试验,2017年5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38.
通过试验分析24个品种(系)在黑龙江省主要麻产区的产量品质差异,以及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纤用工业大麻的高产栽培筛选优良品种,同时找出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科研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每个品种设1个大区,不设重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4个最适宜在黑龙江省种植的纤用工业大麻品种(系),24个品种中HY-2、HY-1、HY-15、HY-111适宜在黑龙江省种植,同时得出茎粗、工艺长度、全麻率与纤维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全麻率(0.792)>工艺长度(0.472)>茎粗(0.397)。  相似文献   
239.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有效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定信心在粮食产业核心区办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按照"种加销"的组群逻辑,将粮食产业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继续发扬"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专业群将成为支撑龙江国家战略粮仓所需的"新农匠"人才培育中心,以及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积累集聚地。  相似文献   
240.
旨在通过mtDNA ND1探究6个西藏特色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及亲缘关系,为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历史演化以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西藏帕里牦牛、嘉黎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江达牦牛、类乌齐牦牛6个群体共95头个体ND1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DS)序列,利用DNAMAN、DNASP 5.1、Mega 7.0、Arlequin 3.5.2等软件分析其序列多态性、单倍型多样性、遗传距离等,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及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牦牛群体ND1基因CDS区序列长度均为956 bp,共检测获得78个变异位点和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及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70和0.004 21,Tajima′s D均为负值;根据群体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可知,西藏牦牛群体内的变异程度大于群体间变异;斯布牦牛与嘉黎牦牛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其余大部分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为中等或较弱。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类乌齐牦牛单独聚为一类,而嘉黎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江达牦牛先聚为一类,然后再与帕里牦牛聚为一大类;16种单倍型可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