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0篇
  4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适宜棉花成苗的咸水灌溉方式及矿化度指标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河北低平原浅层地下咸水,保障棉花生产,该文采用畦灌和沟灌2种造墒方式,设计5种灌溉水矿化度水平,开展了连续6 a的大田咸水造墒植棉试验,分析了不同造墒方式下灌溉水矿化度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棉花齐苗率显著降低(P0.05),由于棉花萌发和出苗阶段抗逆性差,棉花齐苗率显著降低时的灌溉水矿化度阈值年际间差异较大;2种造墒方式下棉花齐苗率与耕层土壤盐度显著相关(P0.01),且相关方程的斜率相近,但畦灌处理的耕层地温和其他土壤性状指标优于沟灌处理,导致土壤盐度相同时畦灌处理的棉花齐苗率高出5.5~7.7个百分点;4 g/L以上灌溉水矿化度处理的耕层土壤盐度呈现出随灌溉年份增加而累积的趋势,因此长期灌溉对棉花齐苗率的负面影响存在累积效应。在保证与淡水灌溉相比棉花齐苗率不降低的情况下,畦灌和沟灌处理的适宜造墒水矿化度应分别控制在6和4 g/L以下,正常情况下畦灌较沟灌更有利于棉花齐苗和幼苗生长。该研究为指导当地咸水造墒植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总体上都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不大;处理间土壤电导率差异明显,灌溉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电导率愈大,棉花生育期结束后,降雨对各处理盐分的淋洗率介于29.40%~40.40%。土壤水分和盐分剖面分布受制于土壤质地、降雨和棉花蒸发蒸腾耗水;干旱时期,土壤干燥,盐分表聚,湿润时期与之相反。棉花成苗率、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和霜前花率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籽棉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1、S3和S4,其中,S4与S1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通过改变马克隆值对纤维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S4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咸水灌溉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3.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10年新疆棉花呈快速发展态势,2013年新疆植棉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例高达38.9%和53.9%。未来新疆棉花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方式新转型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植棉业强省(区)为目标,以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突破口,以再构水土平衡、生态和谐、结构合理和定位准确为新转型的落脚点,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收益基本合理和生产可持续的现代植棉业。新疆棉花总产量已占全国的一半,建议缩减面积,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消耗;进一步提高单产,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依靠科技进步和综合政策支持方能促进新疆棉花产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4.
为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方便快捷的高效灌水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乌鲁木齐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通过自制蒸发皿水面蒸发量控制灌水,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生长和籽棉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两个生长季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处理相比,蕾期和花铃期持续亏水处理均对棉花生长、产量和耗水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可节约22.78%~24.88%的灌水量,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94%~34.85%。蕾期轻度亏水(灌水定额为70%水面蒸发量)、花铃后期重度亏水(灌水定额为50%水面蒸发量)、花铃前期充分供水(灌水定额为100%水面蒸发量)的调亏灌溉模式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优质高效灌溉模式,可作为膜下滴灌条件下新疆棉花生产的一种适宜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95.
以 3个气象站的 4 8年气象资料为基础 ,详细分析了作物水分供需分析中使用平均 ET0 的可行性 ,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误差程度。分析结果指出 ,在作物水分供需关系中 ,降雨变异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 ET0 变异的作用 ,但二者尚处于同一数量级上。因此 ,平均 ET0 法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和适宜的范围内使用。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引起较大误差的可能性 ,使用时需要慎重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96.
亏缺灌溉对风沙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在内蒙风沙区对春小麦进行了各生育阶段不同程度亏缺灌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其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水分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拔节-孕穗期受旱对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影响最大,减产最多,其次是抽穗-开花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受旱主要影响千粒重。在同一生育阶段,水分亏缺越严重,春小麦受害越深。在春小麦生长前期适度的水分胁迫不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反而有利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的基本方程出发,依据能量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系统地描述了SPAC中的水分传输和能量转换,模拟了系统中水分和热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经夏玉米生育盛期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表明,用本文提出的模型模拟田间土壤水热动态和作物生理特性的变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8.
风沙区春小麦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作物系数是利用参考作物法计算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小麦的作物系数,分析了风沙区春小麦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春小麦作物系数与播后天数、生育期累积积温关系的函数曲线,同时还采用FAO分阶段直线法构建了春小麦作物系数曲线。结果表明,春小麦作物系数与播后天数和生育期累积积温之间分别呈现出良好的6次多项式关系和4次多项式关系,回归曲线与数据点拟合得非常好,相关系数(R2)均在0.94以上;采用FAO分阶段直线法得到的3个典型值分别为:初始生长期0.57、生育中期1.70、收获时0.55  相似文献   
99.
夏玉米田水热耦合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的基本方程出发,依据能量平均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系统地描述了SPAC中的水分传输和能量转换,模拟了系统中水分和热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经夏玉米生育盛期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表明,用本文提出的模糊模拟田间土壤水热动态和作物生理特性的变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盆栽方式种植,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小麦光合性能下降,拔节初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5%以下,拔节中期在55%以下时,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呈明显下降趋势,拔节期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5%~75%之间可使蒸腾速率适当降低,减少水分损耗。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拔节期胁迫程度的加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下降,花后7、14、21d时,处理间差异较大,28d时,处理间差异较小且氨基酸含量较低。灌浆期水分胁迫可使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但胁迫过甚,叶片中氨基酸含量在短暂上升后将快速下降。花后28d时,拔节期水分胁迫使花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灌浆期水分胁迫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