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4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欧李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欧李果实在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钙和酚类物质的变化,以期为欧李果实贮藏及品质变化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欧李果实可保鲜贮藏10 d,低温条件下可保鲜贮藏30 d,低温贮藏能显著延长欧李果实的保鲜贮藏时间。常温条件下欧李果实在10 d的贮藏期内,水溶钙、醇溶钙、有效钙和总钙含量持续增加,比贮藏前分别增加60.40%、255.09%、75.69%和23.24%;果胶钙、草酸钙、磷酸钙和剩余钙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持续增加。低温条件下欧李果实在30 d的贮藏期内,水溶钙和有效钙含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果胶钙含量持续下降,比贮藏前减少47.60%;总钙、草酸钙、磷酸钙和剩余钙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各酚类物质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贮藏期内,常温条件下各类钙素的变化幅度较大,低温条件下各类钙素的变化幅度较为平缓;不同温度条件下酚类物质变化幅度相似。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采取培养液法和偏光显微镜法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形态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以大豆根系代谢培养液处理干筛1-2mm团聚体,可使其14%成为水稳性团聚体,达到1%的显著水平。2、耕层土壤的团聚体品质及其垒结状况的改善是随着大豆生育进程逐渐形成的;尤以大豆苗期和开花期的两个代谢高峰为耕层土壤团聚体品质的改善提供的胶结构质最多;随着大豆的生长发育,期根系的穿插,挤压作用为耕层土壤复合性团聚体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83.
在智能温室领域中,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居于核心地位,国内近年来持续强化了该领域的研究和 探索,开展了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的诸多实践活动。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在智能温室领域中所进行的诸 多研究和分析工作,把握这方面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4.
以内蒙古地区29种欧李优系资源果实为试材,采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比较了欧李果实原花青素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差异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聚类评价,以期为内蒙古欧李资源的选育及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资源类型欧李果实原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差异显著;总还原力是反映欧李果实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指标;果肉为红色和桔黄的欧李果实抗氧化活性整体上高于果肉为浅红的欧李资源;随着欧李果实酸度的增加,抗氧化能力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利用K-均值综合聚类筛选出9种高原花青素高活性欧李资源,为MY4、MY5、MY8、MY11、MY14、MY16、MY17、MY36、MY37。经不同聚类分析筛选出的欧李资源,可深入进行后续的果实品质研究、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85.
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网总体规模减小,发展不均衡。通过对河北省南部平原县市农田林网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农田林网控制率大约在65%左右,较上世纪70年代下降20%,而且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好的县市在85%以上,差的地方不足40%,极个别的地方几乎没有形成林网,形成了上万亩、甚至近10万亩的空旷地。我国北方平原绿化达标的标准是要求农田林网控制率是85%,平原绿化示范县的农田林网标准是90%,而且要想发挥良好的生态防护效能,林网控制率也不能低于90%。  相似文献   
86.
黄河故道沙区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故道沙区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由于历史上黄河改道和决堤泛滥,形成了大范围的沙化土地,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风沙等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收益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  相似文献   
87.
孙聪 《河北农机》2022,(6):36-38
中高压直流输电具有输电效率高、线损小的特点,能较好地满足远程输电的需求,但是近年来关于中高压直流断路器拓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较少,因此很难对中高压直流断路器拓扑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有效估算,影响输电系统的设计以及输电过程中的调节.  相似文献   
88.
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品种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东农42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某些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调节剂促进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提高了大豆产量.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增产幅度不同,其中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9.
不同品种水稻对土壤中镉的富集特征及敏感性分布(SSD)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聪  陈世宝  宋文恩  李宁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2):2384-2394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中镉(Cd)毒害的敏感性分布规律,测定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土壤中Cd对不同水稻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HC5,为中国水稻Cd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水稻土,通过外源添加Cd制备成0、1.2、4.8、10、40、120 mg•kg-1的Cd污染土壤,以中国水稻主产区18个常规不同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不同Cd污染土壤对不同品种水稻的生物量、植株Cd含量及不同水稻Cd吸收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影响。通过国际最新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逻辑斯蒂克分布模型(Log-logistic distribution)对不同水稻基于生物量的Cd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拟合,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 Burr-III 构建出Cd对不同水稻毒性的物种敏感度分布频次曲线(SSD),并基于此推导出不同水稻Cd毒性的物种敏感性分布频次和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Cd毒性阈值HC5,并测定不同水稻Cd吸收BCF值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在酸性祁阳红壤中,不同品种水稻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明显下降,对Cd最为敏感的品种X-42,生物量降低86%,而对Cd耐性较强的品种Z-120生物量降低51%。当添加浓度为4.8 mg•kg-1时,JY-253、J-463、Z-611、J-899、T-15、X-6、T-167品种水稻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其余品种均在1.2 mg•kg-1处理下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不同品种水稻的生物量增加了4%-56%,说明低剂量Cd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刺激效应。在中碱性广州水稻土中,不同品种水稻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两种土壤中,生物富集系数(BCF)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镉(1.2 mg•kg-1)条件下,红壤水稻BCF的变化范围为0.0056(S-974)-0.0133(T-15),相差2.38倍;而广州水稻土的变化范围则为0.0018(L-42, LY-28)-0.0034(J-899),相差1.89倍。但是对于相同Cd浓度处理下,红壤中水稻的BCF大于广州水稻土,两者相差2-14倍,这可能与两种土壤的性质差异有关。祁阳红壤是酸性土壤,有机质匮乏,测得Cd有效态含量高,对水稻的毒害强,生物量降低的多;广州的水稻土则相反,高pH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对Cd吸附容量和固持力增加,对水稻毒害减弱,生物量变化不明显。土壤中Cd对以上18种水稻的毒性阈值浓度(EC50)变化范围为4.30-61.611 mg•kg-1,最高的为水稻X-45,最低的是水稻X-42,不同水稻品种之间EC50差别为1.0-4.32倍。【结论】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中Cd毒性胁迫有显著性差异,虽然Cd属于非必需元素,但不同水稻品种对低剂量Cd表现出不同的刺激效应;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Burr-III)测定结果表明,18种不同水稻具有明显的分布频次差异,其中,水稻X-42毒性阈值最小,对Cd胁迫最为敏感,水稻X-45则相反,表现出较强耐性。经过Burr-III模型的计算得到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土壤中Cd50%抑制浓度值(HC550%)为4.93 mg•kg-1。  相似文献   
90.
粘虫每年会在越冬区和非越冬区进行季节性的往返迁飞,20世纪60年代将粘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越冬北界确定为33°N,但其在西部地区越冬的相关信息一直未见报道。为确定粘虫在中国西部33°N能否越冬,于2015年至2018年在中国西部33°N附近的汉中、安康及杨凌3个地区设置观察点展开调查。每年11月将室内饲养的粘虫末龄幼虫放置在观察点进行笼罩试验,12月至翌年3月定期调查粘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自12月至翌年3月,粘虫在3个地区的越冬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自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3月份,汉中地区粘虫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3.77%±0.80%,2.33%±0.60%,0.17%±0.17%;安康地区分别为:4.00%±0.38%,1.83%±1.01%,1.83%±0.12%;杨凌地区分别为:0,0.15%±0.04%,0.63%±0.08%。并且在越冬结束时,汉中地区成功羽化的最高粘虫成虫数量分别为8头、9头、1头;安康地区分别为9头、8头、4头;杨凌地区分别为0头、1头、2头。初步认为:粘虫在中国西部33°N附近的陕西地区零星个体可以顺利越冬。同时首次探明粘虫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越冬界限可能在33°N以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