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室内把同种常规栽培大豆染色后与非染色大豆按照1∶20、1∶40、1∶60、1∶80比例模拟混合后,随机取样,统计染色大豆的分布和数量。之后采用方差均值比、Morisita指数检验、卡方测验3种格局分布类型检验方法,对经过模拟收获、运输、储藏过程的4种比例混合后的染色大豆进行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比例情况下,染色大豆呈聚集分布;中比例和低比例下,分布格局呈现随机分布。该研究结果对转基因大豆混杂在常规大豆中的田间抽样检测技术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在温室条件下,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Y0003和99-1与马来西亚杂草稻和国内安徽塘稻人工授粉获得的携带抗性基因的F1、F2与相应杂草稻回交,统计回交结实率和携带抗性基因的比例,并对携带抗性基因的杂交/回交代的适合度进行了测定,综合判断抗性基因漂移的风险。研究表明,在人工授粉的条件下,携带抗性基因的杂交代都能与相应的杂草稻回交并结实,结实率为15%~60%。F1的种子绝大多数都对草丁膦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性,F2和回交代分别表现为3∶1和1∶1的抗性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适合度研究表明,杂交代、回交代与相应的杂草稻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大多数的杂交种的适合度和回交代相差不大,个别杂交代的适合度没有回交代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无除草剂选择压下,携带转基因水稻Y0003和99-1的抗性基因的2种杂草稻的杂交和回交后代有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生存定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氰氟草酯防除双穗雀稗的最佳使用技术,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氰氟草酯在不同施药情况下对双穗雀稗的防除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氰氟草酯对双穗雀稗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LD50为有效剂量26.15g/h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全株受药情况下,施用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270g/hm2对苗期至营养生长盛期双穗雀稗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防除效果接近100%。室内和田间不均匀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双穗雀稗喷施氰氟草酯部分防除效果较理想,未施药部分防除效果随着施药部分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体来讲,施药不均匀是导致防除效果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施药均匀、全株施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有效剂量90g/hm2对双穗雀稗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在不能保证均匀全株受药的情况下,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双穗雀稗的使用剂量应该提高到有效剂量270g/hm2。  相似文献   
44.
杂草稻穗部形态及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被认为是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型,由于与栽培稻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对除草剂的反应有很多的相似性,因此很难进行化学防除,同时现代轻型栽培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杂草稻的危害在我国水稻主产区逐年加重.本研究对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的发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对杂草稻的穗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穗型多为中等或开放,颖果中型或长型,有或无稻草色的芒,内外稃稻草色,黑色,具褐色沟纹或斑点,果皮红色或白色.各种群杂草稻种子在30 d内发芽率为2%~98%,对未发芽种子用TTC检测活力,并综合评价了各种群休眠性,本试验的初步研究结果将为杂草稻的防除及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移栽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在移栽稻田中常混生着一种披头散发的杂株,称之为杂草稻,又名自生稻,俗称裸稻、红米稻、野生稻、大青稞。1杂草稻的田间形态特征特性1.1根系:根系发达,节部生不定根,似恶苗病倒扎根症状。1.2叶片:苗期叶片宽长淡绿色,分蘖期叶片宽长披垂深绿色,拔节后变淡,有明显的籼稻特征。  相似文献   
46.
杂草稻和栽培稻叶片下表皮结构特征的观察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33份杂草稻及6份栽培稻材料的叶片下表皮中央长细胞及其各级乳突、气孔器及其乳突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统计后作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后得到3个在各个性状因子中贡献率最大的主成分,分别是中央长细胞大乳突、中乳突及小乳突的数目、大小,气孔密度。叶表皮结构特征在各供试材料之间有一定的变异和特异性,在杂草稻分类鉴定及亲缘关系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7.
安融乐(3%卵磷脂·维生素E悬乳剂)是从大豆中提取的新型生物助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的增效。为明晰安融乐作为助剂与麦田除草剂混用后是否能提高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开展了安融乐对不同浓度麦田除草剂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800、2.250、3.375 kg/hm^2)和5%唑啉草酯乳油(840、1 050、1 575 mL/hm^2)的增效效果以及对小麦安全性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5 mL/hm^2安融乐与3个剂量下2种供试除草剂混用都能显著提高对看麦娘的防除效果,且中剂量下效果最为明显。安融乐与2种中剂量供试除草剂混用后45 d对看麦娘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提高20.03、17.25百分点及15.44、19.79百分点。安融乐与3个剂量下2种供试除草剂混用均对小麦安全。另外,中剂量下2种供试除草剂与45 mL/hm^2安融乐和45 g/hm^2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混用对看麦娘的防治效果与不加碧护的效果相当,但显著促进了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48.
宋小玲  王盾余  棣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046-8049,8072
以重庆市合川区20个相对贫困家庭为调查样本,通过分层抽样选取的275户农村家庭为研究对象,以该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为研究内容,研究了合川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现状,以及投资行为的差异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合川区乃至重庆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提供参考资料,以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抗性基因一旦成功漂移到近缘杂草中,将会给农田杂草防除带来很大的困难。转基因油菜的近缘杂草野芥菜(wild B.juncea,AABB,2n=36)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并沿长江流域扩散,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的适合度,为抗性基因是否能成功漂移到近缘杂草中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田间以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单种和混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比例混种)野芥菜及抗性回交3代子3代(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及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分别表示为BC_3mF_4R、BC3p F4R和BC_3mF_4L、BC_3pF_4L,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测定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的营养生长(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生殖生长(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种子质量、角果长、每角果饱粒数)的适合度成分,并比较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的差异。【结果】在单种条件下,BC_3mF_4R和BC_3pF_4R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尽管在高密度下BC_3mF_4L和BC3p F4L的茎粗、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低于野芥菜,但BC_3mF_4L和BC_3pF_4L的总适合度仍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单种条件下,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均具有与野芥菜相当的总适合度。当回交后代与野芥菜混种时,在低密度3种比例混种下,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在高密度3种比例混种下,BC_3 F_4R与野芥菜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无显著差异,但BC_3 F_4L的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种子质量及总适合度均显著低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_3 F_4的各适合度成分仅与种植密度相关。【结论】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正反回交3代子3代都具有在野外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抗草甘膦的回交3代子3代比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的基因逃逸时不仅要防范转基因油菜与近缘杂草的初始杂交,而且要防范杂交后代与近缘杂草的不断回交,以免产生适合度较高的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50.
通过观察江苏省杂草稻不同成熟时期颖果颜色的变化,发现其颖果在未完全成熟前,与籼稻9311颖果的颜色是一致的,都表现为绿色;一旦成熟后,9311颖果表现为黄白色,而江苏省杂草稻颖果表现为红色,且随着颖果的不断成熟红色素不断积累.同时,采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方法,进行了江苏省杂草稻受精7 d后颖果和成熟后颖果,以及9311成熟颖果的解剖结构对比观察,阐明了其红色素的沉积部位,结果表明江苏省杂草稻红色素主要沉积在果皮中,但种皮中也有少量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