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剂量控制是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的关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材料装置固体迷向丝和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对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期探讨新型材料和释放技术在害虫迷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在傍晚18:00―20:00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量占全天的93.7%,田间虫量监测以绿色粘胶诱捕器效果较好。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对梨小食心虫的平均诱蛾量为42.13头,平均蛀果率为2.64%,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新型材料固体迷向丝、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处理区平均诱蛾量分别为1.00头、5.31头,对成虫的迷向率分别为91.84%~100%、70.86%~98.25%,平均为97.96%、91.4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81%、0.95%,在8月采果期的蛀果防治效果分别达85.79%、77.16%,防控持效期可达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32.
为评价植物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对茶树的催芽促生长、抗寒抗旱、提质增产效果,2016年在四川省平昌县开展了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茶树抗逆增产试验。结果表明:5%氨基寡糖素对茶树有较好抗寒、抗旱、增产作用,抗寒试验喷施5%氨基寡糖素AS1000倍液3次效果最好,芽梢数和茶芽鲜重增长率分别较CK高153.9%和13.2%,抗旱试验喷施5%氨基寡糖素AS1000倍液芽梢数和茶芽鲜重增长率分别较CK处理高26.7%和13.1%。氨基寡糖素对提升茶树抗逆性,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3.
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应用黏胶型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两种诱测方法在达县进行了对水稻二化螟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效果好,具有诱蛾量大、性能稳定、峰型明显、预警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各代成虫诱测中,效果优于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对二化螟还具有一定兼治作用,1代枯鞘株率防效达33.24%、2代白穗率防效达27.51%。同时,分析了作物生育期、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性诱捕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性诱捕器在二化螟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用聚集度指标测定,葱田甜菜夜蛾幼虫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聚集分布,是由成虫的产卵方式引起的.低龄幼虫的聚集强度大干高龄。平行线式或对角线武和“Z”字型抽样方法均适用于田间调查,尤以平行线武取样最佳,大田普查时可视发生程度将抽样数控制在50~250之间。  相似文献   
35.
褐飞虱的再迁飞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褐飞虱经过一次远迁降落、取食不同食料后的再迁飞能力。根据吊飞试验测得的飞行能力可将褐飞虱种群分为居留型(小于20 min)、迁飞型(20 min以上)、强迁飞型(160 min以上)和再迁飞型(二次吊飞飞行20 min以上)。不同营养条件对褐飞虱的飞行能力和迁飞型的分化有显著影响,早期营养条件好(取食穗期感性水稻品种)的迁飞型比率较低,但迁飞型个体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均较强。未交配能显著提高再迁飞型比率。自然种群中褐飞虱再迁飞型比率仅占0.84%,吊飞一次后的迁飞型个体再次吊飞时的再迁飞型比率为4.9%,且强迁飞型个体具有较强的再迁飞能力。  相似文献   
36.
病虫实时监测技术的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四川省开展重大病虫实时监测,应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专业网站平台,通过数据快速传递系统、数据及时处理系统和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病虫监测信息的快速、准确和可视化发布。  相似文献   
37.
病虫生物灾害远程诊断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概述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断技术的现状,分析远程诊断技术的实现基础及技术途径的基础上,以四川省植保站建立的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断系统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组成、运行方式、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
为提高辣椒抗病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辣椒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5%氨基寡糖素AS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塑料温室大棚辣椒栽后3天、28天和幼果期施用3次,药后15、30、45和60天,抗病毒病效果氨基寡糖素750、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对照药剂)1000倍液分别为97.6%、69.0%、76.2%,94.1%、63.5%、72.9%,87.0%、63.9%、72.2%和75.5%、49.1%、54.7%;抗煤烟病效果为84.6%、71.2%、73.1%,84.1%、70.5%、72.7%,80.8%、68.8%、69.7%和72.2%、53.7%、55.6%;疫病预防效果均为100%;可以有效促进辣椒营养生长、株高增高和分枝增多等,但辣椒产量、销售收入和纯收入氨基寡糖素750、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1000倍液每公顷较清水对照(CK)分别低30.2%、13.3%和18.2%,21505.92、9453.18、12995.55元及21773.92、9685.18、13199.55元。产量清水对照(CK)极显著高于氨基寡糖素750、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1000倍液,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和三十烷醇1000倍液极显著高于氨基寡糖素750倍液,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与三十烷醇1000倍液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9.
2014—2015年,四川省安排专项资金在植保领域开展政府购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试点。对金堂县、崇州市、广汉市等8个县(市)工作开展情况调研结果表明,8个县(市)共培育壮大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38个,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118个,购买水稻穗期病虫防治服务1.41万hm~2,带动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4.1万hm~2次。试点区用药次数、用药面积和用药量显著减少,实现了少用药、用好药、用对药的目标,有效促进了农药减量控害、水稻稳产、高产,农业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40.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控害虫具有防效较高、专一性高、用量低、无污染、兼容性好,是一项重要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信息素迷向释放材料主要有迷向丝、微胶囊和蜡滴,生产上以迷向丝应用广泛。田间使用迷向丝要在害虫发生初期,选择3hm~2以上区域连片使用,密度控制在50根/667m~2以上,注意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设置均匀,当害虫密度过高时需结合高效低毒农药配合防治。信息素迷向技术持效期一般为60d以上,对靶标害虫的迷向率为90%以上,田间防效为60%~90%,经济效益较高,是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选择。随着固体迷向丝、精准定时定量释放装置的研制以及田间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提高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防控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