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防治大豆疫病主要措施之一是使用甲霜灵,但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病菌易对其产生抗性突变,为选出可替代甲霜灵的新型杀菌剂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多位点杀菌剂氟吗啉,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氟吗啉等3种杀菌剂对供试大豆疫霉菌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氟吗啉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EC50值为0.1906μg/mL,EC95值为0.4735μg/mL;在0.5μg/mL浓度下对大豆疫霉菌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低于达到相同抑制效果的金阿普隆和甲霜灵;说明该药剂在离体条件下能够有效抑制大豆疫霉菌的生长,效果好于金阿普隆和甲霜灵。  相似文献   
52.
大豆疫霉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分别获得了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和辣椒疫霉(P.capsici)的ITS序列,通过获得序列设计了大豆疫霉的特异性引物PS1和PS2,并建立了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大豆疫霉(P.sojae)菌丝体和土壤中卵孢子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10-5ng/μL和每克土壤0.05个卵孢子。  相似文献   
53.
以菌丝块伤口接种为处理,空白培养基圆块伤口接种为对照,通过垂直板发芽试验研究了大豆于幼苗期被尖孢镰刀菌侵染后核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对其病原菌和寄主的互相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会使大豆幼苗中的核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增加,保护性酶活性升高,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存在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54.
 为明确小豆VaAP2/ERF家族基因在小豆应答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侵染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小豆基因组中鉴定VaAP2/ERFs家族基因186个,包括AP2(24个)、RAV(2个)、Soloist(1个)及ERF(159个)四个亚家族,其中ERF亚家族又可分为DREB和ERF两个亚类。基因结构分析发现,68.3%的VaAP2/ERFs基因不具内含子。保守基序分析发现,各亚族成员保守域组成类似,可作为基因家族分类的重要依据。前期转录组测序发现VaAP2/ERF中的6个成员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进一步应用qPCR技术对其在‘1-D-3’(免疫)及‘宝清红’(感病)中应答锈菌侵染的表达分析发现,免疫品种中6个成员均于接种后6 h及120 h显著上调,另有2个于接种后12 h也显著上调,表明上述基因均在小豆抗锈病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为了给寒地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寒地水稻品种(系)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 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直链淀粉含量) 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 蛋白质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基因型×环境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这3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影响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日平均气温和日均气压, 穗期温度高、光照充足和少雨的环境有利于寒地稻米良好品质的形成;6个参试品种(系) 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为建07-1023>空育131>龙粳20>饶选06-06>北粳9005=垦稻08-924, 6个农场对水稻品质影响为查哈阳农场>梧桐河农场>853农场=军川农场>850农场>290农场。  相似文献   
56.
几丁质酶活性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大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大豆疫霉菌后的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接种的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大豆疫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的几丁质酶的含量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抗病品种酶活性上升的速度比感病品种快,酶的高活性维持的时间较长。抗病品种在接种后24 h酶活性达到峰值,中感和感病品种在接种后48 h达到峰值。说明大豆疫霉菌可诱导几丁质酶产生,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几丁质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酶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5 ℃,最适pH为5。该酶在45 ℃以下,pH在4~6时酶活性稳定,超过60 ℃,pH超过7时酶活性丧失较快。Mn2+、Zn2+、Ba2+、Fe3+、Ca2+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Al3+、Ag+、Fe2+、K+、Mg2+、Cu2+、Hg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7.
农作物缺素症状诊断的正则化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作物冠层图像颜色特征与缺素症状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模糊逻辑能够完整地表达领域推理规则和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性,提出一种正则化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作为作物营养诊断分类决策模型。该模型能充分利用专家先验知识给出的"if-then"规则,完善网络的推理结构,并给出了网络规则层节点的自适应选取方法和相应的反向传播学习算法。通过对大豆缺素症状诊断试验表明,该模型速度快且稳定,精度接近100%,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8.
为了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马铃薯早疫病病菌遗传多样性,采用单因素水平对影响ISSR反应的Mg~(2+),d 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及引物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宜于早疫病病菌的ISSR最佳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Mg~(2+)2.0 mmo1/L,d NTPs 0.15 mmol/L,Taq DNA聚合酶0.75U,引物0.40μmol/L;从3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并确定了各条引物的退火温度。结果为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马铃薯早疫病病菌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3种种衣剂对芸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对芸豆根腐病安全有效的药剂,开展了3种种衣剂对芸豆的室内安全性和根腐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38%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在试验设定的包衣药种比下处理种子,对芸豆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芸豆出苗后10d,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噻虫·咯·霜灵各处理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药种比为2g/kg的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处理的防病效果最好,达到92.92%。芸豆出苗后30d,药种比为2g/kg的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的防病效果最好,为59.83%,且考种期测产结果表明,增产幅度达29.43%。但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处理防治效果持效期较短,芸豆出苗30d后防效均降到50%以下且产量增幅较低。综上所述,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对芸豆根腐病防治效果最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60.
朱砂叶螨在生产中对绿豆叶片的生长和功能影响比较大,为筛选低毒高效杀虫杀螨剂已解决生产之需,采用浸叶法测试供试药剂对叶螨的毒力,并对其中较好的药剂进行盆栽和田间喷雾防效测试。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叶螨室内48h毒力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苦参碱、哒螨灵、中保杀螨乳油、毒死蜱、炔螨特、吡虫啉,其中苦参碱对成螨、若螨的致死中浓度为0.402 4mg·L~(-1)、0.359 3mg·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成螨、若螨的致死中浓度为0.252 6mg·L~(-1)、0.146 5mg·L~(-1);喷雾施用24h后,苦参碱水剂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0%,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二者具有进一步在生产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