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给碱性保健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不同盐碱度土壤及其产出的蔬菜、谷物、畜产品中所含碱性金属离子的含量。结果发现碱性土壤及其产出的蔬菜含有的碱性金属离子的量明显高于中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不同酸碱度土壤上产出的谷物和畜产品中所含碱性金属离子的量差异不明显。碱性土壤上产出的蔬菜具有碱性保健农产品开发潜力,谷物和畜产品无碱性保健品特征。  相似文献   
82.
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研究了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条件等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于30℃1 h即可萌发,8 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98.4%;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以上均可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pH6~10的条件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紫外线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无机氮源中的铵态氮和尿素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有机氮源中半胱氨酸和谷氨酸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山梨糖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是57℃。  相似文献   
83.
植物病原真菌Fus3/Kss1-MAPK级联途径在调控病原菌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明确Fus3/Kss1-MAPK级联途径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的调控作用,笔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全基因组中的Fus3/Kss1-MAPK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分子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鉴定出Fus3/Kss1-MAPK级联途径中3个蛋白激酶基因Clf、Map2k、Clk1和一个锚定蛋白基因Cl Ste50。蛋白序列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等表明它们分别与来源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Fus3/Kss1-MAPK途径中的激酶蛋白和锚定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保守结构域,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进化关系。玉米弯孢叶斑病菌Fus3/Kss1-MAPK途径的相关蛋白激酶Clk1、Map2k、Clf和锚定蛋白Clste50与其他真菌Fus3/Kss1-MAPK途径的相关蛋白结构相似,推断有相似的功能。  相似文献   
84.
采用分光光度和盆栽方法,分别测定长枝木霉菌T115D对大豆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T115D发酵液的不同处理均可诱导大豆叶片PAL、POD、PPO、SOD和CAT的活性增强,并且比单独接种疫霉菌处理的酶活持续时间长、峰值高;提前接种木霉有孢子发酵液后,第2 d再挑战接种大豆疫霉菌的处理诱导效果最好,PAL、POD、PPO和CAT 4种酶的活性在处理后第5 d达到最大值,分别是Petri培养液对照处理的2.5、6.6、4.8和3.5倍。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处理均可降低大豆疫病的发生。发酵液喷雾处理中,提前1 d接有孢子发酵液,第2 d接大豆疫霉菌处理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73.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发酵液灌根处理中发酵液和疫霉菌同时灌根处理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51.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接种量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以接有孢子的发酵液15 mL最高,防效为达70.9%。  相似文献   
85.
BP神经网络算法的一种改进及在小麦赤霉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BP网络收敛速度慢,计算量大等缺点,提出了动量法和批处理梯度下降学习算法相结合的BP神经网络改进算法,用以提高BP网络训练速度。该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和黑龙江省部分主栽大豆品种测定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以大豆疫霉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为亲本,建立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无性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测定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但对国际标准鉴别寄主不致病。控制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某些致病基因在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中发生变异,而其他致病基因遗传稳定。【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具有美国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所不具有的更为复杂的遗传多样性,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鉴别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控制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位点,有的遗传稳定,由纯合的核基因控制;有的遗传不稳定,由杂合核基因或细胞质基因控制,其有性和无性后代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87.
诱导处理对小麦穗内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内,国际上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做了一些田间应用工作。国内有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苹果、哈密瓜和黄瓜等多种作物上关于人工诱导免疫研究亦取得可喜的结果。左豫虎等(1999)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粗毒素和2,3-丁二醇作为诱导因子,也成功地使小麦获得对赤霉病的抗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以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做诱导因子,研究了获得诱导抗性植株中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88.
小麦叶枯性病害对小麦灌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程度小麦叶枯性病害对灌浆过程的影响发现 :重病植株干物质积累时间短 ,干物质量低 ,营养物质转移时间短 ,造成子粒不饱满 ,穗重下降。病害对小麦穗部的影响使子粒中各种氨基酸及粗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导致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89.
<正>由豇豆单胞锈(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我国小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1,2],在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3]。当前小豆锈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存在残留、破坏生态等弊端。因此寻找绿色可持续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外源诱导剂诱导植物抗性是一种潜在的病害防控措施[4]。目前,已有超过30种的植物被证实可被诱导产生抗病性[5]。但在诱导小豆抗锈病方面的研究报道尚  相似文献   
90.
大豆疫霉菌的土壤诱集分离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豆叶片可以诱集到土壤中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诱集前土壤在-7℃低温下处理10h,诱集过程中适当加大水面与土面的距离,强日光辐射1.5-4h,可以得到P.S侵染的大豆叶碟,杂菌污染少,该方法适于P.s的诱集分离。在预培养前对土壤进行36℃处理4h,,加水使土壤含水量至饱和状态,光照条件下预培养后加入感病叶片,在4000lx光照下培养10-12h,可以最大限度地检测出土壤内的P.s菌量。用含有对土壤中P.s有抗性基因(Rps)的大豆叶片则诱集不到P.S或者仅能诱集到少量P.s,且P.s在叶碟上只形成不成熟的孢子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