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棉花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立枯丝核菌、串珠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尖孢镰刀菌6种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通过ITS序列特征分析,得到了4种可以成功鉴别6种病原菌的限制性内切酶,并制作了标准对比图谱。不同病原真菌的ITS-RFLP的产物大小各异,多态性高,参考标准电子图谱可以准确鉴定其种类。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为了明确重要植物病原真菌黑白轮枝菌基因组中的徽卫星(SSR)分布情况,利用软件SciRoKo从已测序的VaMsl02菌株基因组(32.8 Mb)中,成功搜索得到4224个SSR.结果显示,三碱基重复徽卫星的数量最多,为1481个,占SSR总数的35.1%;其次是二碱基、六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单碱基重复的微卫星数量最少,为308个,仅占总数的7.3%.不同重复单元的徽卫星在黑白轮枝菌基因组中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偏爱出现于非编码区,尤其是基因间区.三碱基和六碱基重复微卫星较为集中分布在外显子区,并且重复次数变化丰富,推断黑白轮枝菌编码区的SSR可能会通过调节自身的重复次数来适应新环境.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比较分析了2015-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213个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60%以上,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为48.2~75.0;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抗性为中等水平,抗病品种(系)所占比例为3.6%~24.6%,呈逐年升高趋势,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为22.3~31.1;参试品种(系)的总体兼抗指数(rFV)为11.4~17.4;各年度均表现为rFrVrFV;常规棉品种(系)抗枯萎病性高于杂交棉品种(系),但2类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4.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测定法,将分离自三大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对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多菌灵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黄萎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敏感性最高,百菌清次之,福美双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性较低。虽然三大棉区不同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但对多菌灵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5.
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棉花株系对黄萎病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人工病圃、重病田及苗期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双价(Chi+Glu)基因的棉花株系61217-1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株系61217-1在人工病圃连续3年达抗病水平,病指极显著低于其受体中棉所24。2009年该转基因株系在河南安阳、江苏大丰及新疆石河子棉花黄萎病重病田的病指分别为18.7、18.1和16.7,均极显著低于受体中棉所24的病指。该转基因株系对来自河北、湖北、新疆的3个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均达抗病水平,病指分别为16.4、16.8和15.6,也极显著低于受体中棉所24的病指。表明转双价(Chi+Glu)基因的棉花株系61217-1具有优异稳定的抗黄萎病性。  相似文献   
46.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棉花生长后期剖秆调查黄萎病方法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萎病菌侵染棉花后会造成植株维管束颜色加深、变黑。因此,除在棉花黄萎病发生期,通过对罹病棉株叶部出现的病害症状进行调查外,剖杆调查维管束是否变黑以及变黑的程度,也是鉴别棉花黄萎病及病害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调查方法在以往的抗病鉴定、抗病育种、病害综合防治等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后期剖秆调查结果与黄萎病发生期外部症状调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48.
五倍子粗提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五倍子为对象,研究其粗提液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及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研制用于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新型植物源制剂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当五倍子粗提液体积分数达到0.6%时,其对分离自不同棉区的大丽轮枝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0、Vd147、Vd021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和产孢量抑制率均达到100%。田间叶面喷施五倍子粗提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到58.8%,40、80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且前者能显著提高籽棉产量。推荐生产上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叶面喷施40~80倍的五倍子粗提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9.
【目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世界性难以防治的病害,筛选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葡甘聚糖作为碳源筛选一株能够降解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细菌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平板对扣培养和悬滴法等测定YUPP-10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用YUPP-10无菌滤液培养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检测其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利用基质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胚根、叶片接种病原菌,木质化和活性氧爆发研究YUPP-10诱导抗病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取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其整体代谢产物在7 d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带宽为0.73 cm,挥发性代谢产物在10 d时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的抑制率为77.03%;YUPP-10无菌培养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7.22%—71.25%和10.69%—26.62%,且抑制率与无菌滤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在用YUPP-10玉米蛭石培养物拌土处理的盆栽试验中,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效达到80.60%。诱导抗性试验发现YUPP-10诱导了胚根和叶片抗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诱导了细胞木质化和活性氧的爆发。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UPP-10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I)和病程相关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体内的扩散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YUPP-10通过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2010年于河南安阳、河北保定、山东宁津,采用温室、病圃、重病田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国审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监督测试。结果表明,所检测品种中,多数品种的抗枯萎病性和黄萎病性与审定时基本一致,少数品种抗性略有波动,只有极个别品种抗性变化较大。采用温室、病圃鉴定时,多数品种与审定时的抗性基本一致,抗性变化大的品种较少;而采用田间鉴定时,抗性发生变化的品种数量相对较多,可能与鉴定的环境条件有关。就目前检测结果来看,品种的抗性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