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52.
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Ls)群体(西峰20×晋麦47)160个株系及其亲本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胁迫(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小麦不同发育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ChlC)和千粒重(TGW)遗传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且评价该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及亲本的不同发育阶段旗叶ChlC和TGW表型值均呈显著差异,WW条件下的各性状表型值显著高于DS条件下的,旱胁迫系数在0.79~0.91之间。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各性状表型值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轮回亲本晋麦47,体现出回交导入系群体的遗传特性。群体内各性状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变异系数在8.39%~16.71%(DS)和8.61%~16.54%(WW),多样性指数在0.74~0.83(DS)和0.71~0.82(WW),遗传力较低,在0.29~0.62(DS)和0.20~0.50(WW)之间。ChlC与TGW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500**~0.629**,DS;0.488**~0.622**,WW),其中灌浆期的旗叶ChlC与TGW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0.629**,DS;0.622**,WW),DS条件下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WW的;同时ChlC对TGW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灌浆期ChlC正向直接作用较大(0.582**,DS;0.312**,WW)。说明该群体适合进行小麦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干旱调控小麦持绿性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QTL精细定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3.
覆盖方式对旱地不同熟性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的影响.【方法】以‘LK99’(早熟)、‘克新1号’(中熟)和‘青薯9号’(晚熟)为材料,设置秸秆带状覆盖(T_1)、地膜覆盖(T_2)和露地平作(CK)3种不同栽培方式,系统研究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CK相比,T_1鲜薯产量增加13.7%~23.9%,干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_D)提高34.3%~73.8%;T_2鲜薯产量增加24.7%~44.5%,WUE_D提高42.5%~63.8%.不同品种间鲜薯产量和WUE_D的最大增幅T_1处理均为早熟,T_2处理依次为早熟和中熟.覆盖显著提高单薯质量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早、中、晚熟马铃薯平均单薯质量比CK依次增加10.6、19.9和26.4 g.鲜薯产量与耗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1~*),与WUE_D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覆盖对各品种的不同时期和土层均具有增墒或降墒的双重效应,增墒作用更为显著,覆盖材料间增墒效果相似,但品种间差异较大,以晚熟品种覆盖土壤含水量较CK提高最显著(1.5%).【结论】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是半干旱雨养农区提高马铃薯产量和高效用水的技术,而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可减少污染,提高秸秆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4.
牛磺酸因具有促进脂类消化吸收、调节腺体分泌、保护细胞、提高动物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受到普遍关注,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保健品及医药等行业。而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则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如牛磺酸在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添加剂量、与其他日粮搭配的互作效应、日常添加有无最高限量要求等仍需大量试验来研究。本文就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加以阐述,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正猪场消毒是猪场管理的一部分,其目的及重要性在于消灭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猪场传染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但在现实生产中往往不被重视,存在走过场、消毒不彻底或者消毒方式不正确等情况,从而导致猪场疾病不断,给养殖场户带来经济损失。一、合理制定猪场消毒制度1.生产区消毒。生产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消毒工作要做到全面和彻底。每栋猪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设施,并保证消毒剂的及时更新,防止浓度过低而达不到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6.
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素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甘肃省旱作区设置定位试验,研究秸秆带状覆盖(SM)、全膜覆土穴播(PMF)和露地种植(CK)3种方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及转运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SM处理能增加冬小麦成熟期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但与PM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M处理会降低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能显著提高小麦开花后籽粒氮和磷的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69.3%和70.3%,其所积累的氮素和磷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1%和53.0%,并有效减少了开花前茎叶积累的钾素在开花后的流失。说明秸秆带状覆盖有利用促进小麦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无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全覆盖(BM)和黑膜全覆盖(HM)三种覆盖方式,分析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覆盖能明显提高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水分0.8~0.9个百分点,且SM处理以开花期增幅最大,HM和BM处理均以灌浆期增幅最大;同时,SM、HM和BM处理能明显增加关键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1.0、1.4和1.1个百分点。HM和BM处理下春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平均土壤温度较CK分别增加0.7和1.3 ℃,均以苗期增幅最大;而SM处理较CK下降2.5 ℃,降幅在孕穗期最大。覆盖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SM、HM和BM处理相对于CK的增幅分别为19.4%、16.7%和31.6%。覆盖显著增加了春小麦产量,增幅表现为BM(18.5%)>HM(15.1%)>SM(12.1%)。由此可见,覆膜与秸秆覆盖均有利于旱地土壤保墒和增温以及春小麦的产量形成;从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的覆盖方式,更有利于西北旱地农业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索干旱调控小麦花后不同器官蔗糖积累和转运的遗传特性,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西峰20和鲁麦14杂交创建的小麦回交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ILs)群体为供试材料,对正常灌溉(WW)和干旱胁迫(DS)条件下该群体花后不同器官蔗糖积累和转运的相关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评价该群体目标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麦ILs群体及其双亲的被测性状指标均表现为SCg(灌浆期蔗糖含量)显著高于SCf(开花期蔗糖含量)和SCm(成熟期蔗糖含量),主茎穗下节和倒二节的蔗糖含量高于旗叶,花前高于花后,干旱胁迫显著高于正常灌溉。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各被测性状平均表型值均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轮回亲本鲁麦14;群体内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变异系数为14.29%~57.98%(DS)和20.87%~63.75%(WW),多样性指数为0.63~0.89(DS)和0.57~0.79(WW)。各目标性状表型受水分和发育阶段/器官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遗传力较低,为0.27~0.51(DS)和0.30~0.62(WW)。各器官的SCf、SCg和SCm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17~0.56**)关系,SCf与花前蔗糖转运率和花后蔗糖贡献率(r=0.32**~0.94**)、SCg与花前蔗糖转运率和花后蔗糖贡献率(r=0.29*~0.72**)、主穗粒重与花前蔗糖转运率和CRSpr(r=0.13~0.43**)具有较高正相关性,且各目标性状间DS条件下相关系数普遍高于WW。说明小麦花后不同器官蔗糖积累和转运相关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其表型变异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59.
菜粕豆粕固态混合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粕、菜粕按1:1混合为发酵基质,经过菌株初筛、复筛及单菌、混菌的固态发酵,以酸溶性蛋白含量(TCA-N)、蛋白水解度(DH)以及酶切位点有效值(EV)、硫苷降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到菌株的最佳组合为BL-1+BS+解脂假丝酵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立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1、接种量9%、初始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样品粗蛋白含量从49.5%增加到53.1%,TCA-N由2.50%升高到27.2%,硫苷降解率达65.2%。SDS-PAGE图谱显示大分子蛋白被降解为12 ku以下。  相似文献   
60.
通渭旱地冬小麦新品种(系)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7个冬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分析和产量稳定性比较的结果表明,品系98030、92474高产、稳产、适应性好,在生产上利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