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1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5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农香16等6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农香16等6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表现。分析了6个品种(系)与标准感虫品种TN1杂交的F1和F2代,以及回交世代BC1F1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发现浙农大6022、9234和中鉴96-3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农香16、R40和蜀恢881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均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这些品种(系)均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有较好的育种和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水稻品种DNA指纹检测技术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水稻品种DNA指纹检测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选择标记类型、筛选标记、检测平台、确定标记等位基因、配制标记标准带型对照和记录带型.利用该技术体系对2005-2006年南方水稻区试品种进行了DNA指纹鉴定,新发现等位基因8个,构建了442个(次)水稻区试品种×12个首选标记的DNA指纹数据库,并在不同品种间的特异性及同一品种年度间的一致性鉴定方面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对有关评判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3.
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遗传差异的SSR标记检测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鉴定和籼性程度分析。以15对SSR引物对模板DNA扩增产生52条多态性标记,每个引物平均提供3.47个标记信息。用平均距离法(UPMGA)进行聚类分析,骨干亲本在相似系数0.69处可分成5组,各组间亲本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23个骨干亲本的籼性程度参数值的变化幅度为0.12~0.48。  相似文献   
84.
85.
应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QT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硅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QTL分析研究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的遗传控制.[方法]以由24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2003和2004年应用两重复试验测定亲本和各株系的茎秆和剑叶硅含量,应用由240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检测数量性状座位(QTL).[结果]所分析的两个性状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并呈现出以基因型控制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和环境影响为辅的特点.经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0分析,检测到3个茎秆硅含量QTL、6个剑叶硅含量QTL和2对控制茎秆硅含量的QTL间互作,它们分布于1、3、5、6、7和12等6条染色体的8个区间,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4%~11.8%,联合贡献率为16.8%~29.2%.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群体中实际上可能存在更多的控制茎秆和剑叶硅含量遗传变异的QTL,但其效应大小可因环境条件和性状测定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既定条件下、对于既定性状,部分QTL因达不到给定的显著水平而得不到检测.[结论]控制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性状遗传变异的QTL数目较大、单个QTL的效应一般较小;同一基因组区间常常表现为同时控制不同性状,其作用方向稳定而显著性、效应值和贡献率则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86.
 抽穗期是决定水稻品种适应地区和季节的关键性状。水稻抽穗期QTL对产量性状和(或)株高具多效作用是个普遍现象, 但是, 除了Ghd7和DTH8(Ghd8), 其他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多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针对抽穗期基因RFT1 Hd3a所处区间和Hd1所处区间, 以珍汕97B为轮回亲本、密阳46为供体亲本, 构建了遗传背景基本一致的2个BC2F5分离群体;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抽穗期、株高及千粒重的QTL分析, 并根据RFT1 Hd3a下游17 kb处的连锁标记Si2944及Hd1的基因标记Si9337的基因型, 将每个群体中的纯合基因型材料分成4组, 比较其表型差异。结果表明, 这2个区间对抽穗期、株高及千粒重均呈显著作用, 它们之间不呈显著互作, 且Hd1所处区间对3个性状的作用均强于RFT1 Hd3a所处区间。  相似文献   
87.
应用DNA标记定位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从水稻分子遗传图谱选取177个RFLP标记,比较以红脚占为抗源,感病品种IR24为轮回亲本所构建的近等基因对K80R和K79S之间的多态性表现。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稻瘟病抗性基因连锁的阳性标记。在(K80R×K79S)的F2群体中,经稻瘟病菌ZB1小种接种,110株为抗病,33株为感病,用总共10个阳性标记与F2群体中每个单株的DNA杂交,发现抗病基因与第12染色体上的标记RG81、RG869和RZ397共分离;检测F3株系的抗病性分离情况,确定F2植株的抗病性基因型,计算出抗病基因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将该基因定位在第12连锁群上。应用近等基因池DNA和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和共分离分析,建立了二个RAPD片段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88.
籼稻落粒性QTL定位与环境互作效应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珍汕97B/密阳46所构建的RIL群体(ZM-RIL)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稻穗下落法测得落粒率(%)为指标,进行两地数据QTL联合分析。结果表明,ZM-RIL群体的不同株系在两地间落粒率变化很大。在海南,该性状呈近似正态分布;在杭州,则呈明显偏态分布。试验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位于第1、2、3(2个)、6、7和11等6条染色体上,每个QTL影响落粒率的加性效应均不大,其幅度为1.7%~3.9%,共解释群体落粒性性状变异的8.53%。其中,有3个主效应QTL(qSH3-1、qSH3-2和qSH6)存在显著的GE互作,它们均使海南增加落粒率和杭州降低落粒率,且GE总贡献率几乎接近加性效应总贡献率,表明GE互作对落粒率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试验还检测到5对上位性互作QTL,这些互作共解释群体落粒性性状变异的3.39%,单个互作的贡献率为0.47%-0.85%,未检测到上位性与环境的显著互作。  相似文献   
89.
稻米淀粉黏滞性QTL定位及其G×E互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珍汕97B/密阳46构建RIL群体及其遗传图谱,经海南和杭州两地遗传试验,以精米粉RVA谱5个参数特征值PKV、HPV、CPV、BDV和SBV作为研究稻米淀粉黏滞性的指标,运用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QTL联合分析。结果表明, (1)在检测到涉及5个性状的9个主效应QTL中,除PKV位于第5染色体qPKV5外,其余8个QTL均位于第6染色体上;(2)5个性状均检测到位于第6染色体RM197-RZ516区间的主效应QTL,很可能它们为同一基因,该基因还与Wx基因处于相同区域;(3)检测到与PKV、HPV、CPV、BDV等4个性状有关的QTL主效基因均表现有G×E互作,且方向一致,在海南试验中有增效作用;(4)还检测到涉及5个性状的10对上位性互作效应,但均未发现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0.
为实现水稻分子生物学数据的共享,采用动态web数据库的策略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net框架运行于Internet之上的水稻分子育种信息平台,对国内外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