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番茄叶霉病菌异菌脲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敏感-乙霉威抗性(BenS-DieR)、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敏感(BenR-DieS)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抗性(BenR-DieR)3种类型的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菌株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蕃茄叶霉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与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乙霉威的敏感性无关。根据药剂对3类菌株EC50值的平均值, 16种杀菌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戊唑醇>百菌清>嘧霉胺>醚菌酯>代森锰锌>8-羟基喹啉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灭锈胺>烯酰吗啉>烟酰胺>三唑酮;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依次为醚菌酯>腐霉利>百菌清>乙烯菌核利>灭锈胺>8-羟基喹啉铜>异菌脲>代森锰锌>嘧菌酯>烟酰胺>嘧霉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酰吗啉。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7株抗异菌脲突变体,突变频率为4.5×10-7。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 17.65%、70.59%和11.75%。这些突变体对腐霉利和乙烯菌核利表现交互抗性,对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DMIs)、QoIs等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亲本菌株在生长、产孢、致病能力等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但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亲本。  相似文献   
32.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检测山核桃干腐病菌的技术,本研究根据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β-tubulin基因序列设计外引物、内引物和环引物,并对扩增体系和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分析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使用羟基萘酚蓝(HNB)作为反应指示剂,反应体系(Bst DNA聚合酶0.16U/μL,外引物F3和B3均为0.2μmol/L,内引物FIP和BIP均为1.6μmol/L,环引物LB为0.8μmol/L,Mg~(2+)为4 mmol/L,dNTP为1mmol/L,甜菜碱Betaine为0.6mmol/L)在等温(64℃)条件下反应1h能特异性检测山核桃干腐病菌:以山核桃干腐病菌DNA为模板的反应液呈阳性(变为蓝色),而其余的病菌均为阴性(仍为紫色),该技术的最低检测限为1pg/μL。  相似文献   
33.
应用国际稻瘟病菌标准交配型菌株KA3和THl6对2000年从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4省采集的145个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广东、广西和安徽3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着Matl.1和Matl.2两种交配型,江苏省的23个可交配菌株均为Matl.1。各省间稻瘟病菌群体的可交配率差异不大,总的可交配率为48.3%。有9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交配产生了子囊孢子,可育率为6.2%。检测到2个两性菌株,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雌雄性别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用不同交配型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14个组合中只有1个组合产生子囊壳,但没有形成成熟的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34.
首次研究分析了灰葡萄孢霉菌群体中旁路氧化与菌丝生长对嘧菌酯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旁路氧化酶的专化性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不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50 μg /mL SHAM对采自浙江、江苏、山东三地的142株灰葡萄孢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29.03% ~48.33%之间,平均为10.49%。SHAM处理对嘧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 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无SHAM时,嘧菌酯对上述群体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20~51.48 μg /mL 之间,平均为6.56 μg /mL;当SHAM浓度为50 μg /mL时,EC50 值在0.04~5.25 μg /mL 之间,平均为2.21 μg /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F 最低为0.17,最高为24.40,平均为3.19。另外,少数在没有SHAM存在时对嘧菌酯表现"耐药性"的菌株在SHAM存在下对嘧菌酯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35.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及防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与导致药剂防效下降的因素。三环唑喷雾或浸根处理对稻瘟病都有显著防效,浸根处理优于喷雾处理;喷雾或浸根处理后5 d内表现较高防效,持效期达10 d;三环唑处理3 d后再次喷雾处理,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还可使持效期延长至15 d;在稻瘟病菌尚未侵入稻苗时用10 μg/mL三环唑喷雾处理,防效达81.3%,在稻瘟病菌完成侵入后再用三环唑处理,10 μg/mL药剂防效仅为35.6%。若水稻叶片有伤口,三环唑对稻瘟病则失去防效。药剂喷雾后1 h内降雨会导致防效显著下降, 3 h后降雨则对防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36.
分别从未使用过噻呋酰胺及使用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浙江省稻田采集分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监测、分析病原菌群体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变化,研究了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抗药性风险;并以戊唑醇、井冈霉素等纹枯病防治常用药剂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噻呋酰胺油悬浮剂 (OD) 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未接触过噻呋酰胺的立枯丝核菌群体 (n = 164) 的EC50值分布在 0.008~0.135 mg/L 之间,且呈近似正态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 (0.073 ± 0.005) mg/L,可作为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用于后续田间抗药性监测。接触过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立枯丝核菌群体 (n = 130) 的EC50值分布在 0.009~0.126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069 ± 0.080) mg/L,未观察到明显的敏感性下降。对稻田天敌群落影响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12%噻呋酰胺油OD处理 7 d 后,绍兴稻田的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CK),而其他时间和地点均与CK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采用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抗药性风险低,对稻田天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7.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引起稻瘟病的稻梨孢抗嘧菌酯突变体B9-R2,此突变体对嘧菌酯表现为高抗药水平.B9-R2的40个单孢子后代的抗药性状稳定,但是随着在无药平板上转代和低温培养,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均下降,第10代的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22.6%和39.6%;4 ℃培养30 d后,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19.1%和29.4%.与野生亲本菌株B9相比,抗药突变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下降65.8%和12.9%.B9-R2的黑色素产生能力和致病力与亲本B9菌株相同.嘧菌酯不抑制抗药突变体B9-R2黑色素的产生,但能强烈抑制孢子的产生,在100 μg·mL-1嘧菌酯的产孢培养基上其产孢量下降了93.2%.盆钵试验表明,在活体条件下突变体B9-R2对嘧菌酯也具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38.
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的冲积草甸土的有机质,Ca-CO_3的含量及pH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平均含量小于1%;土壤具有强烈的石灰性反应,CaCO_3含量大于15%;土壤呈中性和弱碱性反应。pH值变化在7.2~8.0之间,个别情况可达8.2~8.3。在周期性灌溉条件下,pH值是极不稳定的。在灌水后,会在很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Mycosphaerella myricae的抑菌活性,测定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并进行了部分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为0.96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_(50)为69.24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_(50)在3.25~68.73mg/L之间。供试100株病菌对嘧菌酯的EC_(50)在0.15~2.17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_(50)为0.97±0.22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田间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  相似文献   
40.
三环唑对稻瘟病菌再侵染的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再侵染发生的全过程,研究了三环唑对稻瘟病菌再侵染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在接种稻瘟病菌48 h后喷雾处理,10 μg/mL三环唑的防病效果只有28.58%,表明三环唑对稻瘟病的治疗效果较差;10 μg/mL三环唑处理过的发病植株作为再侵染源引起周围未经药剂处理的健康水稻的发病程度要比未经药剂处理的病株作为再侵染源引起的低63.2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三环唑抑制稻瘟病菌再侵染的主要机制是抑制再侵染源的孢子产生和降低分生孢子的释放及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