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拟南芥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l)在植物耐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为了鉴定AtNHX1基因功能和创制耐盐烟草新种质,本研究用农杆菌介导法将rd29A启动子驱动的AtNHX1基因导入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获得72株卡那霉素抗性再生植株,17株在MS+85.5 mmol/L NaC1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对其进行PCR、Southern杂交和Northern杂交检测,证实AtNHX1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进行正常转录,且其转录受盐逆境的诱导.在含盐(85.5、171、256和342 mmol/L NaCl)培养基上进行对照植株和转基因植株生长及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的生长势和根发生能力明显优于对照,且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表明rd29A启动子驱动AtNHX1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可显著提高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耐盐性.结果提示rd29A启动子驱动的AtNHX1基因表达单元可在异源植物中正常转录和表达,可用于植物耐盐基因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82.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 然而突出的连作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本研究于2010年在地处该区的白银市景泰县进行田间试验, 以当地主栽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 以轮作地块作为对照, 选取相邻的连作1~5 a马铃薯种植地块, 研究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的生物效应, 试图从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入手探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 与轮作地块(即不连作)相比, 连作1 a和2 a马铃薯块茎产量无显著变化, 但自连作3 a开始出现显著下降, 降低44%~56%, 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 从产量上看, 两年应是当地马铃薯连作的最佳终止时间。从产量构成分析, 单薯重量下降是导致连作马铃薯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马铃薯植株根、茎、叶和块茎的生物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下降, 而根冠比相反。植株光合生理受连作影响显著, Pn、Gs和Tr随连作年限的延长显著下降, Ci则表现上升趋势。叶绿体荧光特征则表现为F0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Fv/Fm、ΦPSII和qP逐渐上升。植株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与不连作相比, 连作1 a和2 a马铃薯叶片的MDA含量无显著变化, 但连作3~5 a增加4~6倍。随连作年限延长, 植株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显著下降, 根系形态包括总根长、表面积和根尖数则逐渐增加, 而根直径和根体积无变化。结果表明, 马铃薯连作障碍的产生除了与光合生理有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和形态学的改变有关外, 还可能与马铃薯植株体内的激素代谢水平有关, 这些因素在整体上导致了马铃薯库源关系的失衡。  相似文献   
8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作为保障农业现代化正常运行的农机推广服务,完善与全面的服务体系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进行了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的探讨,旨在为保证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针对中国北方葡萄冬季越冬埋藤作业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葡萄埋藤机。结果表明,该机埋藤质量好、通用性好、不易堵塞且覆土后的葡萄无冻伤和风干现象;覆土厚度平均33.7 cm,宽度105.9 cm,抛土距离平均为51.1 cm,取土宽度平均为98.3 cm,挖沟距根部距离平均53.5 cm,可满足葡萄冬季埋藤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85.
DNA甲基化参与调控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生物胁迫下表观遗传对调控植物基因表达起重要作用,但是有关马铃薯干旱胁迫下的表观遗传研究甚少。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费乌瑞它、C119、C16和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以MS培养基为对照以及分别添加200 mmol L~(-1)甘露醇、60μmol L~(-1)甲基化抑制剂(5-azadC)和60μmol L~(-1)甲基化抑制剂+200 mmol L~(-1)甘露醇,处理24 d后对试管苗表型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马铃薯对甘露醇和甲基化抑制剂响应程度趋势类似。在干旱和DNA甲基化抑制剂分别处理下,马铃薯植株干鲜重、株高、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 SOD、POD、CAT活性和Pro、MD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分枝数、根长、平均根粗均无明显变化,表明马铃薯不同性状指标在响应干旱胁迫和DNA去甲基化时,受到的调控通路可能不同。进一步比较干旱胁迫和DNA去甲基化共同处理与分别处理下表型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差异发现,共同处理使马铃薯植株表型性状受到进一步抑制,同时活化了SOD、POD、CAT,并且使Pro、MDA含量增加,表明马铃薯在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部分表型的形成与DNA甲基化调控相关。这将为深入研究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调控网络通路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2、T3、T4和T5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根区地温;在连作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沟垄覆膜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pH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除T5外,其他沟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连作马铃薯出苗率,T4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沟垄覆膜处理明显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7.
植物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是直接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它催化α-1,6糖苷键分支点形成支链淀粉.本文综述了SBE基因的分类、结构、同种型的功能、各同种型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特异性以及它们不同的功能、基因表达与淀粉合成的关系、SBE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植物淀粉的含量与特性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88.
以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2号"块茎为材料,利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通过RT-PCR技术和DNA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获得了马铃薯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 I)基因的cDNA序列.该cDNA全长1 824 bp,包括607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序列,且与原序列(accession number X58453)同源性为99.78%,但与其他科植物GBSS基因的同源性较低,注册该基因到GenBank中,注册号为EU403426.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GBSS I基因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结果发现,该蛋白与其他15种植物GBSS蛋白一样,具有3个完全保守区域,并具许多重要功能位点,且与农杆菌淀粉合成酶具有相似三级结构模型,表明该蛋白具淀粉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89.
 以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2号”块茎为材料,利用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通过RT-PCR 技术和DNA 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获得了马铃薯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I)基因的cDNA 序列。该cDNA 全长1824bp,包括607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序列,且与原序列(accessionnumberX58453)同源性为99.78%,但与其他科植物GBSS基因的同源性较低,注册该基因到GenBank中,注册号为EU403426。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GBSSI基因cDNA 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结果发现,该蛋白与其他15种植物GBSS蛋白一样,具有3个完全保守区域,并具许多重要功能位点,且与农杆菌淀粉合成酶具有相似三级结构模型,表明该蛋白具淀粉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90.
大整薯稀播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新途径,以大整薯作为种薯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大整薯稀播的增产潜力和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整薯稀播能使马铃薯的出苗率、主茎数、株高、穴结薯数、穴薯鲜质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切块播种相比,差异极显著。综合比较表明,大整薯稀播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并能改善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前景较大。以每个整薯质量为140~160 g,播种密度为27 779株/hm2组配的处理,增产幅度最大,故在马铃薯生产中建议使用此组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