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1.
施氮量对强筋春小麦氮素代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给春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在肥力中等的土壤上设置了不同施氮水平的春小麦肥料试验,对东北地区春小麦氮素代谢特性、氮素与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y=2024.2+24.095X-0.0958X^2(R^2=0.9856,P=0.0039)。获得春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25.8kg/ha,产量达3539.3kg/ha;最佳经济施氮量为107.5kg/ha,产量这3507.3kg/ha。在一定氮肥用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品质特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处理间相比,以施氮量120kg/ha处理的小麦籽粒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表现较好,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湿面筋含量及沉淀值分别为17.3%、64.7%、42.5%和65.2mL。因此,在肥力中等的土壤上,为获得春小麦的最佳产量与品质,氮肥施用量应控制在120kg/ha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简化黑木耳的菌种分离方法,利用酒精进行了黑木耳分离的相关试验,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干木耳置于酒精(75%)中浸泡,无菌水处理后进行组织分离的方法,分离出了黑木耳纯菌种,证明利用干木耳和酒精完全可以达到分离黑木耳得到纯菌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寒地水稻抗病能力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钾量为30、60和90kg/hm2的处理分别比不施钾处理发病率降低8.07、10.88和12.09个百分点。施用钾肥能促进养分平衡,同时也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穗粒数增加1~4粒,结实率提高2.7~8.1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4~1.6g,产量提高6.4%~23.3%。  相似文献   
14.
以亚麻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亚麻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亚麻的发芽培养基为B5;茎尖分化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B+6-BA1.5 mg.L-1+IAA0.2 mg.L-1,平均增殖系数达到10.05;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B5+NAA0.02 mg.L-1,平均生根数达8条,生根率达到95%。该再生体系的建立为亚麻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本研究以大庆草原盐碱土为材料,在Na2CO3和NaHCO3终浓度分别为50、100 mmol·L-1,pH 8.5的条件下对其中耐盐碱细菌进行分离,并在CAS铁载体检测培养基、ADF培养基、PKO无机磷培养基等功能性培养基上对菌株的促生功能进行检测;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菌株的菌种鉴定,在pH 8.5,25 mmol·L-1 Na2CO3胁迫下测试菌株对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菌株S11具有产植物激素IAA和产ACC脱氨酶功能;通过对菌株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初步鉴定菌株S11为堀越氏芽孢杆菌(Bacillus horikoshii)。盐碱胁迫条件下,浸种接菌处理苜蓿种子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15%和10%,幼苗根长、株高、鲜重以及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34.78%、12.5%、27.3%和43.30%,这证明菌株S11具有缓解盐碱胁迫促进苜蓿生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盆栽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硅酸盐菌剂对土壤钾的释放、大豆对钾的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田间小区试验硅酸盐菌剂22.5kg/hm^2用量大豆增产效果较好,比不施硅酸盐菌剂增产8.0%,硅酸盐菌剂配合肥料钾增产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前期从大庆地区盐碱土中分离得到的3株耐盐碱促生菌(Zobellella、Serratia和Bacillus)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单株菌和复合菌在盐碱胁迫下对绿豆植株生长的影响,并通过Biolog-Eco板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施用耐盐碱促生菌后绿豆根际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和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菌株S29处理后,绿豆根...  相似文献   
18.
土壤有效硅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主要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为392ms/ks,含量范围在97.0-897.4mg/kg之间,且黑土>褐土>草甸土>棕壤>白浆土。大部分黑土和褐土属于较高水平,而白浆土、草甸土和棕壤偏低。分析土壤有效硅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得知有效硅含量与土壤的pH及粘粒含量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此外,有效硅含量还与成土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硅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兴梅  邱忠祥 《土壤肥料》1997,(1):39-41,45
春小麦盆钵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硅含量低于511。2mg/kg的供试土壤上,施用硅肥均表现没程度的增产,最高增产率达32.8%。春小麦施硅后,植株全氮、全一钾含量均比对照增加,而锌、锰含量分别对照降低。植株体内二氧化硅含量与春小麦的生物及籽粒产量叶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主要旱地土壤有效硅(SiO2,下同)含量为黑土、褐土较高,草甸土、棕壤居中,白浆土最少;有效硅平均含量分别为605.1、577.5、357.0、271.3、149.2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的pH及粘粒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在一定水分条件下,施入土壤中的硅在0~30天内主要以植物可利用的水溶态或硅胶形态存在,在0~20天内土壤有效硅含量变化不大,20~30天趋于减少。土壤各种形态硅含量为无定形硅>活性硅>水溶性硅。有效硅含量与活性硅的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r=0.8438* *,n=16),与无定形硅及水溶性硅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