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  相似文献   
32.
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设计旱地开放式增温系统,并从田间温度变化和冬小麦生育期改变等方面来监测系统的增温效果与可靠性。【方法】参考国际已有增温系统,于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了中国首个麦田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进行冬小麦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试验。【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增温效果明显。3种情景下各增温小区的均匀有效增温面积在4m2以内,其中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分别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下5cm的土温平均增加2.2、1.5和1.8℃,地表温度增加2.2、0.9和1℃,冠层温度增加1.5、0.9和1.1℃。3种增温情景下,冬小麦各关键生育期田间温度的日变化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基本一致,增温设施能客观地模拟田间实际气温变化特征。尽管该增温系统略微降低了耕层土壤(0—20cm)水分含量,但降幅仅在0.5—2.2个百分点之间,与对照相比不显著。3种增温情景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两年平均分别可以使冬小麦从播种至抽穗期缩短14、9.5和11.5d,灌浆成熟期延长3、3和2.5d。【结论】从增温效果及其对冬小麦的生长影响来看,该套系统基本适用于模拟气候变暖下小麦生产力和品质响应与适应的田间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3.
在广泛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居民调查和专家咨询,采用GM(1,1)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变化,城市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趋于稳定,而农村居民的畜禽产品消费将显增加,城乡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均将显增加,在动物性食物消费的结构比例上,城乡居民均在向1/3猪牛羊肉,1/3家禽产品和1/3水产品的比例趋势比较,植物性食物消费中,粮食的直接消费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居民,因此,在中长期内,拉动长江三角洲食物消费总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城乡居民人口的增加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34.
基于网络GIS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总结系统集成发展趋势和农业决策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构建基于网络GIS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目标,提出了系统集成的基本思路并设计了该系统的网络和逻辑结构。在考查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实现系统集成的3种可行方案,即松散型、镶嵌型和动态链结型集成。经比较,认为动态链结型集成是实现该决策支持系统有机集成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5.
气候变暖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冬春季和夜间的增温趋势显著。参考国外先进的田间开放式增温方法,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开展了昼夜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处理分别显著提前了冬小麦的灌浆期,并改变了灌浆期高于32℃高温的出现时间和天数,引起了籽粒中淀粉组分、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的明显变化。3种增温处理中,冬小麦总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提高了籽粒中直/支淀粉的比例。其中白天增温的直/支比最高,两年分别比对照提高6.9%和46.2%。增温处理使籽粒中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对照>白天>夜间>全天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分别下降9.1%、5.4%、6.9%。增温处理对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比较复杂,但两年结果表明,白天增温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趋势一致,均清蛋白含量最低,球蛋白含量最高,谷/醇比最低。上述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不仅将影响作物的生育时期,而且还直接影响温度高低。增温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年份及变暖情景之间的增温效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6.
南方农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21  
在对中国南北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广泛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剖析了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面临的新问题,预示经济复苏后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这些分析,提出发展南方农区草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最后提出了南方农区草业的发展策略,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7.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CH4)的最大排放源之一,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领域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不同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的产量与碳排放差异显著,因此,掌握品种更新与技术改进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可以为高产低碳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1960s—2010s,我国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总体而言,我国近50年来在品种不断更新和稻作技术显著改进及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下,水稻单产提高了37.0%,尽管单位面积碳排放增加12.2%,但是单位产量碳排放下降了18.1%,是一个增产减排的协同发展历程。基于情景分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下,综合水稻品种、灌溉方式、化肥减量以及稻作系统调整,以2010s为基线,我国2030s稻田温室气体总排放将下降17.0%以上,其中稻作技术改进和化学品增效减量的减排潜力最大。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8.
以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因素设稻草不还田和全部稻草还田2种处理,副因素设冬闲和冬种绿肥并全部还田2种处理,研究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及其互作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4.8%,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但稻草还田极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量,平均增幅为41.8%;冬种紫云英绿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6%,同时稻田CH4排放量也增加,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对水稻产量还是稻田CH4排放,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CH4排放的表现,冬种紫云英绿肥可作为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9.
深松与施氮方式对春玉米子粒灌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深松与施氮方式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使玉米灌浆后期百粒重增加,隔行深松(T1)对灌浆后期百粒重的增加作用大于行行深松(T2);追氮处理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灌浆后期百粒重与灌浆活跃生长期(P)均大于一次性基施氮肥处理,且随追氮次数的增加灌浆后期百粒重增加;深松使Gmax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天数(Tmax)提前,对灌浆速率的增加作用T1处理大于T2处理;各施氮处理对灌浆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期、灌浆期分别追施氮肥>拔节期追施氮肥>一次性基施氮肥。追氮对子粒灌浆的促进作用大于深松措施。灌浆后期百粒重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G和Gmax与灌浆后期百粒重的相关系数较大,其他灌浆参数相关性较小。子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油分含量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40.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光合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39和沈单16)光合产物积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SPAD则呈下降的趋势,说明高密度群体造成光分布不合理,叶片衰老快。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紧凑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为12159.85 kg.hm-2、11134.734 kg.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丹玉39和沈单16的产量分别为8514.483 kg.hm-2、8428.35 kg.hm-2,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最大增长速率均大于平展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