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1.
我国蜘蛛三新种(蛛形纲:蜘蛛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忍  朱传典 《昆虫天敌》1993,15(3):106-111
本文记述了我国管巢蛛科红螯蛛属三新种,即拟摩红螯蛛,新种 Chiracanthium submo-rdax Zhang et al.sp.nov.,结实红螯蛛,新种 Chiracanthium solidum Zhang etal.sp.nov.和球红螯蛛.新种 Chiracanthium sphaericum Zhang et al.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相似文献   
12.
利用改装的吸虫器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群落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水稻害虫进行综合治理,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调查取样工具和方法。过去,国内的调查采样方法大多是用肉眼观察或盆拍结合扫网对群落进行数量研究,但误差较大[1]。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应用的,国内一些单位引进的farmcop吸捕器,使用直流电源,操作不便,且吸力较小,种群调查的误差亦较大[1,2]。綦立正,吴家荣等[2]改装过一种昆虫吸捕器,用其采样,效果优于盆拍调查和肉眼观察,但被吸入的稻飞虱低龄若虫和其他体软的小型节肢动…  相似文献   
13.
新害虫蔗扁蛾的形态,寄主,食性,生物学及其生物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形态、寄生、食性、生物学和主物防治5个方面概述了新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在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已发现有17种植物不同程度地受蔗扁蛾为害,11种是首次记录的寄生植物。蔗扁蛾的食性十分复杂,有钻蛀性、腐食性和杂食性等,完成1个世代需要60~121d,全年可发生4代,幼虫7龄,历期长达37~75d,成虫在羽化前,蛹的关胸部露出肾壳,约1d后成虫羽化;羽化  相似文献   
14.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种类之一,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100~4650m的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采用野外调查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代发育需要3~4年历时约1095~1460d。卵历期41~47d,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孵化率;幼虫世代重叠,历期约990~1350d,7~9龄,7龄幼虫化蛹产生雄虫,9龄幼虫化蛹产生雌虫,8龄幼虫化蛹可产生雌、雄成虫;老熟幼虫在4月底至5月初化蛹,蛹期35~41d;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寿命3~8d,雄雌性比为1.5∶1,每雌平均产卵量768±206粒。  相似文献   
15.
蔗扁蛾幼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已给广东的花卉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华南地区甘蔗和香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寻求防治良策,刘南欣等在室内进行了三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感染蔗扁蛾幼虫的敏感性试验。此后,程桂芳、田世尧等也进行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幼虫的研究,但其试验仅限于室内或少量寄主植物的处理。大面积条件下的情况则未见报道。鉴于此,作者进行了大面积条件下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幼虫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捕食作用研究中的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评价捕食作用的诸多实验方法中,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强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有应用前景。它主要包括抗原的提取、抗血清的制备、捕食者的采集与保存、酶联抗体的制备和检测等步骤。其中高效价、特异性强的抗血清的制备是成功的关键。文中也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阐述了试验所得的阳性反应率在定量评价捕食作用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新侵入害虫蔗扁蛾的寄主范围调查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古忍  张文庆 《昆虫天敌》1998,20(4):187-187
蔗扁蛾Opogonasacchari(Bojer)是一种新传入我国的重要检疫害虫,属辉蛾科Hi-eroxestidae扁蛾属Opogona(程桂芳、杨集昆,1997a,1997b;Robinson&Tuck,1997),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四种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膜翅目寄生蜂在我国的种类及分布 ,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这四种夜蛾科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在华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是工厂化繁育螟黄赤眼蜂的主要替代寄主,常常需要冷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子代雌蜂的平均寿命、寄生量、存活率和生命表等参数的变化,评价了在4℃条件下冷藏紫外杀胚米蛾卵对子代赤眼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冷藏60 d的米蛾卵。总体来说,随米蛾卵冷藏时间的延长,F1代单雌蜂的平均寿命与寄生量呈下降趋势,不过在储存期30 d时,寄生量出现了一个反常高峰。在储存期15 d时,F2代羽化率与雌性比例最高,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世代平均周期(Tc)和种群倍增时间(T2)则相应延长。因此,冷藏米蛾卵导致子代螟黄赤眼蜂的质量下降,经紫外杀胚处理的米蛾卵在4℃条件下冷藏时间超过45 d后在生产中需要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20.
自然天敌的长期保护利用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天敌对稻飞虱发生数量的控制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前期,天敌的作用使得不施药田的飞虱数量大多低于对照田。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天敌的抑制作用相对下降。但是,如果自然天敌得到长期大面积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会大大加强,在水稻中后期亦如此。自然天敌的长期大面积保护和利用,不仅可通过增加种库中天敌的种类和多样性,进而增强天敌群落重建和发展的能力,最终提高天敌群落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而且在水稻生长前期,对低密度下稻飞虱的捕食作用,能够推延稻飞虱的发生高峰期,减轻其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