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病原丝核菌的物种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Sneh等提出的方法和标准,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丝核菌综合症的分离菌株进行了病原菌物种鉴定。鉴定的主要依据包括菌落和菌丝形态、菌核的形态和结构、菌丝顶端细胞核数目等。鉴定结果表明,杭州、西安、宝鸡、杨凌等地引起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丝核菌综合症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相似文献   
42.
链格孢属(Altermaria)中的A. soloni需要光照及其它条件的诱导才能产孢,许多研究者对此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尽管许多学者对A. soloni产孢和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适合于A. soloni分类的培养条件,即光质对产孢性能和诱发产孢方法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条件  选用适合于大多数种类的PCA培养基。培养箱:光照台上装有三支122 cm灯管,相距15 cm, 中央灯管是一支黑光灯(40 W或2支20 W),两边各是一支40 W日光灯管。在灯管下36 cm处用一个122×30 cm的平板放置培养皿。 1.2 不同光质对A. soloni产孢性能的影响  把A. soloni接种于PCA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3 d(25 ℃),置于培养箱(进行灭菌处理)内,进行如下处理:   ①在同一条件下以日光灯(DL)为光源作三种处理;揭去皿盖,直接照射培养皿中的菌落、光透过玻璃皿盖照射菌落和透过塑料皿盖照射菌落。光照10 h后置22 ℃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10 h,36 h后,检查产孢量;以黑布裹的培养皿为对照。   ②近紫外线(NUV)处理。改用NUV灯管,处理及方法同上。   ③DL+NUV处理,改用DL+NUV光照,处理方法同上。 1.3 诱发A. soloni产孢的方法  把A. soloni接种于PDA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4 d(25 ℃),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伤刺激:用灭菌针划破菌落,置22 ℃湿箱中,在黑暗条件下继续培养。定期观察产孢情况,等产孢后,制片镜检。   ②日光灯照射:在培养箱内DL光照下直接照射菌落10 h,然后在22 ℃黑暗条件下培养 36 h, 制片镜检。   ③近紫外光照射:在培养箱内NUV光照直接照射菌落10 h,然后在22 ℃下黑暗培养36 h,制片镜检。   ④日光灯加近紫外灯照射:在培养箱 内 DL+NUV光照下处理(通过塑料皿盖)10 h, 培养条件同前,36 h后制片镜检。   ⑤转接菌块于PCA培养基上,培养条件同①,36 h后制片镜检。   对上述处理后产生的分生孢子,每处理选代表性孢子50个,进行描绘,然后和自然寄主上的分生孢子进行形态比较,对分生孢子长、宽、横隔、纵隔、喙长、喙分隔数、喙分枝率等性状进行测定,求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光质对A. soloni产孢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   ①DL,NUV和DL+NUV三种光直接照射菌落时,DL和NUV分别照射诱发的分生孢子产孢量最大,DL+NUV光照次之。DL+NUV光线照射诱发的孢子梗数量接近于DL和NUV下产生的量,但出现大量的不育梗,造成产孢量减少。同时由于这种方法在强光下开盖时间较长,培养基的水份易散失,使培养基质干裂,且易污染。   ②三种不同光质的光线透过玻璃培养皿盖照射处理,然后黑暗培养12 h,诱发产孢作用剧减或全无。其中NUV处理有稀少的分生孢子产生;DL和NUV+DL处理不能产生孢子。表明玻璃皿盖阻隔了大部分NUV光线的透过。   ③当三种不同光质透过塑料培养皿盖后,DL+NUV诱发的孢子效能最佳,产孢量最大,DL和NUV次之。NUV比DL诱发产孢的时间短,DL+NUV能使产孢量迅速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诱发产孢方法对A. soloni产孢形态的影响  将各种处理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与自然寄主上的分生孢子形态进行比较,发现:   ①PCA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孢子近基部显著变宽,分隔处有较深的缢缩,纵格增多,个别孢子表面具刺突;喙的分隔增多,其中一些喙在分隔处缢缩,分隔间的喙细胞上部或中部或下部膨大;分生孢子梗无明显的变化。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分类培养。   ②DL处理下,分生孢子中部略宽,喙分隔较多,其它变化不显著。   ③NUV处理下,喙的纵格数减少,喙分隔较多,其它变化不显著。   ④创伤法处理下,孢子分隔处缢缩较深,一些孢子近喙基部的细胞显著膨大,其它性状变化不明显。   ⑤DL+NUV处理下,在孢子中部分隔间的细胞上,纵、斜隔明显增多,其它性状变化不明显。 2.3 聚类分析表明  刺伤法诱发的孢子形态最接近自然寄主上分生孢子的形态,其次是NUV+DL,最差的是DL光照处理。由于喙的分枝率在不同条件是不稳定的,除去喙分枝率的性状,用同样方法聚类,结果表明:NUV+DL光照直接或透过塑料皿盖照射处理,诱发的分生孢子形态最接近自然寄主上者,其次是伤刺法。   NUV和DL光照都使喙的分枝数比例增加,这种现象还未见有报道。其中,DL光照使A. soloni个别孢子喙的喙具有3个分枝现象(在自然条件下仅发现二叉式分枝喙)。Simmons提出PCA,Hay和V8培养基,8 h日光照射作为Alternaria的标准培养条件,同时,在研究A. passiflorae 时,发现该种在培养中(日光灯),喙出现多分枝现象,他把这看作是该种的特有性状,而笔者根据对A. soloni的研究认为,多分枝现象也可能是由光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