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为评价虫螨腈在姜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虫螨腈在姜中的残留量及残留降解研究。进行1年4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360g a.i/ha施药;最终残留试验按72g a.i/ha和108 g a.i/ha施药,施药1~2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4、21d采样姜样品。气相色谱对虫螨腈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虫螨腈在植株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安徽半衰期分别为6.0、8.2d。最终21d姜样品中虫螨腈的残留量在低于0.01~0.0495mg/kg,低于欧盟和日本制定的虫螨腈在姜中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陕西猕猴桃产区猕猴桃黄化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果园,该病发生率高,发病株率可达20%左右,严重田块高达30%~50%.发生黄化病的叶片,除叶脉为淡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发黄失绿,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焦,果实外皮黄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树死亡.  相似文献   
23.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ZORBAX SB-C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54nm波长下对甲咪唑烟酸原药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标准偏差为0.48,变异系数为0.49%,平均回收率为98.78%。  相似文献   
24.
0 引言 辣椒疫病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10%~20%,最高达80%.该病发病快,蔓延迅速,病程期短,防治困难,毁灭性大,是我国近年辣椒生产上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辣椒及土壤中啶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净化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0.5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啶氧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8%~95.4%和87.2%~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6.8%和2.4%~5.7%,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6.
土地变化多尺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变化是生物物理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时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多尺度特征,目前多以遥感、G IS、统计回归分析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分析表征土地变化的多源数据,获取土地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土地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①缺乏土地变化微观与宏观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②小尺度土地变化过程的聚合不能正确表征大尺度的变化过程,而且受测量范围和分辨率(精度)的限制,所得到的观测数据仅能描述部分土地变化;③现有的土地变化模型多基于单一尺度,在分析土地变化的多尺度特征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现有土地利用模型的整合以及与土地经济学模型的集成,将是深入研究土地变化多尺度科学问题的潜在方向,具体包括:土地变化的微观与宏观表达研究;土地变化多空间尺度的表征研究;土地变化的微观与宏观之间、不同空间尺度相互关系研究;土地变化多尺度分析模型研究。这将深化土地变化的驱动过程与机理研究,并推动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
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检测菜薹中丙溴磷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丙溴磷在菜薹中的残留消解及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丙溴磷在菜薹中半衰期为1.3~4.7 d。40%丙溴磷乳油,按照360 g a.i./hm~2和450 g a.i./hm~2用量,喷雾施药2~3次,施药间隔7 d,距末次施药后间隔5 d采样,菜薹中丙溴磷的残留中值为1.69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所有登记作物中的总膳食摄入风险商(RQ)为0.30。膳食风险在可接受范围,说明丙溴磷在菜薹中残留不会对国人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8.
为评价45%咪鲜胺微乳剂在葱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咪鲜胺在葱中的残留量及残留消解研究。消解动态试验按照506.25 g a.i/ha 1次施药,药后2h、1、3、5、7、14、21、28、35d采集葱;最终残留试验按照337.5和506.25 g a.i/ha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0、14d采样葱样品。气相色谱对咪鲜胺进行定量分析。消解动态试验表明:咪鲜胺在葱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广西半衰期分别为5.3 d和6.3 d。最终10d葱样品中咪鲜胺的残留量在0.027~0.64 mg/kg,低于韩国制定的葱中咪鲜胺最大残留限量(1mg/kg)。推荐该药在葱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d。  相似文献   
29.
采用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噻虫嗪在菜豆中残留的检测方法、噻虫嗪在菜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检测方法对噻虫嗪、噻虫胺的最小检出量均为2.5×10-11g,噻虫嗪、噻虫胺在菜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1 mg·kg-1,噻虫嗪、噻虫胺在菜豆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0%~94%和89%~9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4.2%和4.6%~7.7%。噻虫嗪在菜豆中的半衰期为2.0~4.1 d,药后5 d消解69.3%以上。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有效成分分别为75.0、112.5 g·hm-2时,施药2~3次,末次施药后10 d,收获的菜豆中噻虫嗪的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1,故推荐该药在菜豆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