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慈姑是我国特产蔬菜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医用价值。慈姑病虫害发生严重,已危及慈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全面介绍我国慈姑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为害部位、发生规律,并提出慈姑病害、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慈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
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解毒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测定了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菌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抗吡虫啉菌株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抗药性的提高,与其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3.
制霉菌素对褐飞虱取食行为、营养及共生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制霉菌素对褐飞虱取食行为、营养和共生菌数量的影响,用150、300和600 U/m L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饲养褐飞虱,利用刺探电位图、高效液相色谱和镜检法监测其取食行为及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数量。结果表明,取食300、600 U/m L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3龄若虫体内YLS数量显著低于未处理水稻(对照),而150 U/m L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5龄若虫体内YLS数量随制霉菌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600 U/m L与300 U/m L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褐飞虱于韧皮部吸食波出现次数在对照中显著多于制霉菌素处理,不同浓度间无明显差异;制霉菌素对褐飞虱的吸食时间影响不明显,但对其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600 U/m L处理下均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余处理,300 U/m L处理下除丙氨酸、脯氨酸、蛋氨酸和酪氨酸外均显著低于对照,150 U/m L处理下也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制霉菌素能显著降低褐飞虱体内YLS数量和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但对其吸食时间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4.
利用扫描电镜与半薄切片结合的方式观察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虫体、卵块的侵染过程,并比较黄绿绿僵菌处理不同时长对褐飞虱卵块孵化率,及成虫、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在寄主褐飞虱体表不同结构区的入侵行为存在差异,易先从节间膜、体表的褶皱凹陷等部位产生附着胞,在体表长出菌丝和产孢,随后入侵寄主血腔,借助寄主的营养快速繁殖,导致菌体大量堆积在褐飞虱腹部引发其死亡。喷施于稻株表面的黄绿绿僵菌无法侵染产于稻株叶鞘组织内的褐飞虱卵块,但黄绿绿僵菌菌体可在离体褐飞虱卵块体表定殖并繁殖。黄绿绿僵菌处理褐飞虱种群的卵块孵化率集中在61.10%~72.67%,延长处理时间并未使寄主褐飞虱的卵块孵化率降低。不同处理时间的褐飞虱成虫、若虫历期与对照种群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说明黄绿绿僵菌处理并未对褐飞虱成虫、若虫发育历期造成影响。推测黄绿绿僵菌可侵染褐飞虱及其卵块,但所需时间较长,易受外界因子影响。因此,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控需结合外界影响因子制定合理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25.
基于前人和我们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结果,本文探讨了双季茭白不同生长时期的节水栽培技术,为双季茭白的科学合理用水、保证茭白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6.
为了筛选出适合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类酵母共生菌蛋白质提取的细胞破碎方法,选择超声波破碎法、反复冻融法和液氮研磨法等3种细胞破碎方法提取共生菌吡虫啉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蛋白质。结果表明:菌体显微形态观察发现,使用超声波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处理类酵母共生菌的细胞破碎效果均优于反复冻融法,处理后菌体分布均匀,破碎彻底;72 h是提取菌体蛋白质的最佳培养时间。定量分析表明: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蛋白质质量浓度最高,液氮研磨法次之,反复冻融法提取蛋白质质量浓度的效果最差,各方法所提蛋白质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培养72 h后,超声波破碎法、液氮研磨法和反复冻融法提取的蛋白质质量浓度分别为2.82 g·L-1,2.62g·L-1和2.12 g·L-1(敏感菌株)及2.64 g·L-1,2.53 g·L-1和2.05 g·L-1(抗性菌株)。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超声波破碎法获得的蛋白质不仅得率高,且条带清晰,丰度好。液氮研磨法虽得率高,但蛋白质部分降解,条带不清晰;而反复冻融法获得的蛋白质得率最低。超声波破碎法更适合于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的蛋白质提取,该研究为后续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实验和分离差异蛋白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7.
二化螟取食茭白和水稻后生物学特征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茭白果肉和水稻茎作为食科,研究了二化螟茭白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茭白上的二化螟幼虫总历期、卵历期显著短于水稻上的二化螟,其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均显著高于水稻上二化螟,而高龄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羽化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食料上无显著差异。茭白或水稻二化螟蛹和成虫的大小均以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取食茭白的二化螟蛹和成虫显著大于取食水稻的个体。茭白上二化螟雌、雄性比为1:0.8636,水稻上为1:0.9375。  相似文献   
28.
利用离体接虫方法对搜集的30份茭白种质资源进行了二化螟和长绿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对二化螟和长绿飞虱表现中等抗性的材料各7份,其余皆为感虫品种。表明浙江省内和周边地区的茭白品种蕴涵二化螟和长绿飞虱抗性基因的资源很少。  相似文献   
29.
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和治理策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面积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和复种指数提高,以及温室设施栽培面积增加,导致地下害虫发生为害日益猖獗.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现状、回升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辅之以化学防治的治理策略.并简要讨论了防治地下害虫的无公害农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0.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类酵母共生菌,该类共生菌在虫体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了褐飞虱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通过“血球记数法”测定了虫体内该类共生菌的含量。与取食感虫品种水稻TNI的褐飞虱相比,取食抗性水稻品种IR26(Bph1)和IR36(bph2)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长度分别降低23.2%。24.4%和18.0%-32.7%,宽度分别降低24.4%-28.8%和8.6%-30.6%。取食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都显著下降。其中,连续取食IR26二代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显著降低,第三代后虫体内共生菌数量又有所回升。说明抗性水稻品种与褐飞虱互作会导致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发育变小、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