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5篇
农学   15篇
  1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超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积累速率以穗部最快。干物质转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表现为叶>茎>穗。干物质转移效率和子粒产量均以300kg/hm2(种肥、拔节肥、大口肥的比例为1∶3∶6)施氮处理最大。试验证明优化施氮处理(Opt-N)是西辽河平原地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的最佳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条件下优化施氮对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氮足迹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以传统漫灌常规常量追氮为对照(CK),设置浅埋滴灌下常量追氮(T1)和优化追氮(T2:70%常量追氮)2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产量、农田经济效益和农田碳氮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漫灌,浅埋滴灌下T1和T2处理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农田经济效益(P<0.05)。土壤呼吸CO2碳排放是农田碳足迹主要来源,占比43%~44%,化肥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主要来源,占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36%~43%;氮肥施用是输入氮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93%~95%。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浅埋滴灌下T1和T2处理无显著差异,分别较传统漫灌CK处理增加15.43%,9.29%;碳效率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最高,较CK处理提高10.63%。氮素平衡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最接近零点,显著低于T1和CK处理(P<0.05);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综合来看,浅埋滴灌下优化追氮T2处理降低西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氮排放,提高碳效率和氮投入有效利用水平,保证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是西辽河平原春玉米兼顾高产、高效和生态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3.
在高密(9.26万株·hm-2)种植条件下,研究了4个春玉米品种(内单314、宁玉3 09、金山116、金山20)的受光态势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以内单314最大,且 棒三叶及以上层位叶片的分布比例在4个春玉米品种中均最高;4个春玉米品种不同层位叶向 值总体表现为棒三叶上>棒三叶下>棒三叶,其中棒三叶上以及棒三叶均以内单314最大, 以宁玉309最小,棒三叶下以金山20最大,金山116次之,内单314最小;不同生育时期光合 势以吐丝至乳熟期最大,品种间表现为内单314>宁玉309>金山116>金山20;净光合速率 除08∶00以外,其它各时段均以内单314最高;平均瞬时光能利用率以内单314最大,宁玉30 9次之,金山20最小;在4个春玉米品种中,内单314受光态势好,光合能力强,产量最高, 是试验所在地西辽河平原高密栽培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4.
25.
超高产春玉米根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金山27为试材,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差异增大。单株根重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时期0~20 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40 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冠根比生育前期与对照接近,生育后期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变化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而对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SOD和POD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含量低于对照。深松土和优化施肥改善了根系环境条件和养分供应水平,在高密度种植下促进了下层根系的发生,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为超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秸秆还田适宜模式,于2016年在连作玉米田设深翻秸秆还田(DR)、旋耕秸秆还田(RR)、深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DR+D)和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RR+D)4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R+D和RR分别较CK增产24.56%和28.00%,DR和DR+D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RR+D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94.56%),其他处理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各秸秆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土层土壤酶的活性。综合来看,该地区以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模式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7.
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西辽河平原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进而为生产上推广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连续2 a实施大田对比试验,测定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吐丝后10~40 d,干物质积累总量以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最大,传统畦灌最小,9月26日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但二者均与传统畦灌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干物质转运率及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其中干物质转运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6.7%和5.6%,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2.8%和3.5%;籽粒干质量强势粒和弱势粒在吐丝后30 d之内处理间差异较小,吐丝30 d后随着生育期推移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平均灌浆速率强势粒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弱势粒则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而活跃生长期强势粒和弱势粒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玉米籽粒产量2017年浅埋滴灌显著高于膜下滴灌(P<0.05),但与传统畦灌之间差异不显著,2018年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P<0.05);灌溉水利用效率不同处理间2 a变化规律一致,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均显著高于传统畦灌(P<0.05)。浅埋滴灌不仅具有节水、增产作用,而且由于地表无膜有效地避免了残膜污染,是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8.
采用"311-B"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了N、P、K肥配施对健宝牧草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对健宝牧草的产量和效益影响最大;在较高施N水平下,P、K间交互效应有利于健宝牧草的增产增收;最优施肥方案为N303.89kg/hm2、P2O5240kg/hm2、K2O240kg/hm2,其产量为104378.58kg/hm2,效益为8154.38元/hm2。  相似文献   
29.
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立灌溉农田下紫花苜蓿的刈割制度,2003~2006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留茬高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节间距、根干重、越冬率留茬5 cm刈割均低于留茬10 cm刈割,但1级分枝数、节间数均高于留茬10 cm刈割;营养品质留茬10 cm的好于留茬5 cm的;草产量前2年留茬5 cm较高,而后2年较低,4年总产量留茬10 cm略高;连续4年刈割后田间密度留茬10 cm的较留茬5 cm的高3.8株/m2.  相似文献   
30.
探讨不同浓度的Cd^2+对不同品种旱稻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镉(≤1mg/L),对旱稻种子的萌发有促进的作用。高浓度(≥10mg/L)会影响旱稻种子的发芽率(种子发芽率以70%计),且随Cd^2+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Cd^2+对旱稻幼根生长的影响,在低浓度下即表现为抑制作用,根长随Cd^+浓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旱稻品种对镉的反映不同,0-119的耐镉性最强,2179—1次之,超级稻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