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0篇
  1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96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2006年桑沟湾筏式养殖的栉孔扇贝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网笼内的水质状况及栉孔扇贝的死亡率,探讨了污损生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7个月的养殖,初始密度低于30个/层的实验组,栉孔扇贝的死亡率低于6%;高密度实验组(40个/层)的死亡率高达27%;(2)网笼内、外的磷酸盐、硅酸盐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7、8月份的氨氮浓度差异较为明显;(3)同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相比,网笼内、外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较大,在9月份,高密度组的网笼内叶绿素a浓度低于0.67mg/m3,食物可能为高密度组扇贝生长、存活的限制因子;(4)8月份,高密度组网笼内的细菌总数显著高于笼外及其他密度组。分析认为,高温期网笼内的水质状况及食物限制可能与养殖栉孔扇贝的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82.
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 PAM)对桑沟湾6种常见海藻的光合荧光特性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显示:表征植物PSⅡ潜在光能转化效率的指标:Fv/Fm在孔石莼(Ulva pertusa)、羽藻(Bryopsis plumosa)、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扇形拟伊藻(Ahnfeltiops...  相似文献   
83.
于2007年在青岛流清河扇贝养殖区对当年升温培育的栉孔扇贝稚贝进行了海区养成。通过提早分苗比较了分苗组和不分苗组的扇贝生长情况,同时比对了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的生长情况,并拟合出栉孔扇贝湿重与壳长、壳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早分苗的栉孔扇贝壳长(19.97mm)大于未分苗组(15.69mm,P〈0.05)。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相比在生长上具有优势(P〈0.05),至当年的12月20日,它们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89mm和13.59mm,次年的9月12日,平均壳长分别为51.45mm和45.45mm。春季升温苗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成活率高于自然采苗的苗种(P〈0.05),分别为84.25%和37.14%。  相似文献   
84.
4种海鞘排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实验室内对柄海鞘、玻璃海鞘、中国瘤海鞘和史氏菊海鞘的排氨率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温度和体重与排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对海鞘的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酚海鞘和玻璃海鞘的排氨率与温度呈倒钟形曲线变化趋势,排氨率的最高峰分别出现在23℃和18℃。柄海鞘和中国瘤海鞘的单位个体排氨率与体重的关系呈幂函数变化趋势,23℃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QN=52.67W^0.667(R^2=09807);QN=1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黑足鲍(Haliotis ir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干露的耐受能力及生化响应情况,于2019年11月在新西兰进行了黑足鲍的室内可控实验。结果显示,黑足鲍的耐干露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10℃和15℃条件下干露胁迫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8.80 h、33.75 h和23.20 h;各实验组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从0 h的11.45~12.70 U/mg降低到1.43~1.83 U/mg,温度越高的实验组CCO活力降低的速率越快,且各实验组CCO活力的最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胡索酸还原酶(FRD)、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温度越高的实验组,指标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只在4℃实验组表现出协同作用,其余两个实验组SOD酶未被激活;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升高,从0 h的2.71~3.01 μmol/mg增长到8.62~9.10 μmol/mg,温度越高的实验组,MDA含量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短,且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黑足鲍可以通过保持一定时间的有氧呼吸和糖酵解的异化作用来应对干露胁迫,但是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代谢系统紊乱,乳酸大量积累。同时,干露胁迫也导致了免疫相关功能的紊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影响其生存。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旨在建立虾夷扇贝的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数值模型,为进一步构建北方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评估模型奠定基础。根据DEB理论,以水温和叶绿素浓度作为强制函数,基于现场及室内实验收集DEB模型参数,针对桑沟湾养殖环境和虾夷扇贝生长的数据,利用STELLA软件构建了虾夷扇贝的DEB模型,以长海县养殖环境和1龄、2龄、3龄虾夷扇贝生长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1)构建的DEB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的生长,反映了不同时间的能量分配情况;(2)在桑沟湾,6月1日至9月25日期间水温的限制性强于食物限制;在长海海域,9月15日至次年的6月20日期间食物的限制性强于水温的限制,由此推断,长海海域虾夷扇贝的养殖密度过大,可能超出了海域的养殖容量。另外,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能量分配系数k以及食物摄食能力参数–最大体表面积吸收率PAM、半饱和常数Xk,对虾夷扇贝生长模拟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PAM提高10%,生长模拟结果可增加13%。因此,这些敏感性较大的参数需要通过室内实验或者现场实验准确测定,谨慎赋值。  相似文献   
87.
对室内培育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胚胎和幼虫的发育以及外部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多棘海盘车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成熟卵卵径为(130~150)μm,卵裂属完全均等型。水温为(10.5~11.5)℃时,受精卵经20min左右释放第1极体,约50min进行第1次卵裂,约7h时进入桑葚期,19h40min发育成为膜内旋转囊胚,23h40min发育成为脱膜旋转囊胚,26h30min发育成为早期原肠胚,纤毛幼虫(初孵幼虫)出现在46h,从受精到短腕幼虫历时25d。由纤毛幼虫到短腕幼虫的过程中幼虫体长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进一步发现,投喂混合饵料(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和海洋红酵母Rhodomonas sp.1∶1)的幼虫发育速度比单独投喂小新月菱形藻的快,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8.
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现场测定了獐子岛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和养殖虾夷扇贝的种群结构;采用生物沉积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的滤水率和虾夷扇贝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显示,叶绿素浓度在1.23~2.85 mg·m-3范围内,均值为(1.78±0.57)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6.6±41.9)mg C·m-2·d-1,虾夷扇贝单位个体的滤水率为(0.55±0.25)L·h-1.结合虾夷扇贝的年产量、海域面积和有关的水文状况等数据,计算了食物限制性指标的数值,摄食压力和调节比率在0.05和1.0之间,而滤水效率小于0.05.结果显示,由于该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海水流速大,因此,水交换带来的悬浮颗粒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目前的虾夷扇贝的养殖量(32亿粒)接近生态容量,如果开展筏式养殖,利用整个海域的水体,养殖量增大20倍的空间并达到养殖容量,预计年产量将达到256亿粒.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农业部提供的棉花DUS测试申请品种(2006-073A、2006-074A)及近似品种(2006-073B、2006-074B)应用生长调节剂缩节胺(30 g/hm2)进行处理,以探讨化控影响棉花DUS测试性状问题,结果表明化控处理对株高、第一果节长度、铃柄长度、花铃期叶片颜色、叶片大小、柱头高度6个测试性状均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了新品种特异性的判定.因此,在DUS测试中不宜进行化控,以提高试验测试和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0.
水稻育苗的方法及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育苗直接关系到的秧苗生长和稻米产量。通过水稻产区种植户的实践,围绕以水稻育苗为代表的简易工厂化育苗、大鹏育苗、旱作育苗各环节不同的方法,突出重点,重新集中整合关键性操作方法,力求实现水稻育苗过程"简洁实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