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7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20篇
  34篇
综合类   174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28±3)日龄、起始体重约(8.2±0.9)kg的二元杂种猪(L×Y)9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3重复/处理,6头/重复,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6.5%、17.6%、18.7%、19.8%、20.9%的等能(3 300 MJ/kg)等氨基酸模式(Dlys∶D-SAA∶DThr∶DTrp=100∶57∶64∶18)的日粮,进行为期28d的饲养试验,研究5种不同粗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粪便微生物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P水平从16.5%增加至18.7%,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线性增加,而料肉比线性降低;CP从18.7%进一步增加至20.9%,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线性降低,料肉比线性增加,生产性能的各项指标呈二次曲线变化,蛋白质水平为18.7%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因此以生产性能作为评价指标早期断奶仔猪最适宜的CP水平为18.7%。仔猪腹泻率,粪便大肠杆菌的数量以CP水平20.9%最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以及白蛋白/球蛋白先增加后降低,CP19.8%组含量最高,但未与CP18.7%达显著差异;血清尿素氮先增加后降低,CP19.8%组最高,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2.
瑞安市梅屿乡大棚番茄基地是我省颇具规模的番茄基地,常年种植大棚番茄600hm^2。该基地一直以来,以种植一季番茄为主,因连年种植,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病害严重,生产效益不太理想。近年来,当地农民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应用水稻、番茄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种植模式,使侵害番茄的病菌大幅度减少,病害发生减轻,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据2004年调查:该模式亩产番茄5869h,产值10564元。纯收入达7037元,是常规种植(品种为“合作903”)的2.38倍,还增收粮食613kg,实现粮经双丰收。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既解决了蔬菜基地农民的口粮问题,又为实现大棚番茄可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滴水湖引水河段生态浮床和滨岸带组合型生态工程建成初期对入湖水质的改善效果,于2010年春季设点对引水河进行营养盐浓度、透明度、叶绿素等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种类数量的测定,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1) 工程河段水体TN、TP、Chl-a 、NH-3N水平较上游明显降低,浮床和滨岸带组合工程对TN去除率为47.9%,TP为46.8%;(2)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密度单因子评价显示各点均达富营养化水平;(3)样点水体的综合评分范围为54.58~72.75,综合评分均值为64.07,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其中样点1为重度富营养化;(4)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滨岸带工程下游样点受污程度降低,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较表明,调查水体绝大部分为中污和重污染,2类指数评价相似度为52.4%。考虑滴水湖周边潜在污染源较多、换水周期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尚不稳定等特征,对湖区及其周边水系的长期监测和评估可以为人工湖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4.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不断向微细化、高速、高密度方向发展,开发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键合机是对封装设备制造业刻不容缓的要求.而深入认识、分析和改善键合机的机械结构与性能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利用虚拟机技术软件(ADAMS)建立了某键合机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NTRAN)分析了该键合机中关键部件的物性特性对整机精度的影响,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5.
扶余县是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的,时间较晚,全县工业几乎为零。虽然历经几届班子努力,全面发展工业经济,但同省内市县比差距甚大,更谈不上与沿海市县相比了。也正是因为工业经济的落后,才使全县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为破解工业发展难题,使扶余经济跃出低谷,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针对扶余的实际,专题研究战略打法,  相似文献   
36.
牛支原体肺炎流行RT-PCR方法的初步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5对引物,对山东某一牛交易市场采集的64份鼻腔棉拭子样品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对所有样品进行差异脲原体、牛支原体、牛生殖道支原体、牛眼支原体和牛传染性胸膜肺炎(CBPP)PCR病原学检测,PCR产物连接T载体测序。PCR结果显示,牛支原体阳性样品7份,牛生殖道支原体、牛眼支原体和牛丝状支原体全部为阴性;测序结果显示,所测样品核酸序列与牛支原体和无乳支原体核酸序列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对核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相对于无乳支原体而言,所测核酸序列与牛支原体物种具有更近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蛋鸡多发性肿瘤的病因,本实验对病鸡肿瘤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及PCR检测,均扩增出针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gp85基因序列的阳性条带;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发病鸡呈现髓细胞瘤、血管瘤以及纤维肉瘤等多发性肿瘤的病理变化;肿瘤细胞通过血液转移、浸润,在肝和脾组织形成局灶性或弥漫性肿瘤病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组织内,部分肿瘤细胞呈现阳性反应,表明只有部分肿瘤细胞存在ALV-J感染,而大部分肿瘤细胞检测结果呈阴性。这些病毒检测为阴性的肿瘤细胞可能是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大量克隆化增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
脲胺氮肥对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敖玉琴  田玉华  尹斌  张维  李晓  葛仁山  朱兆良 《土壤》2016,48(2):248-25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普通尿素和氯化铵为对照,研究脲胺氮肥对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入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5~7天内,氨挥发损失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差异显著(P0.05),脲胺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分别比普通尿素和氯化铵减少了2.71和6.41 kg/hm2,并且该氮肥对水稻有增产的趋势,氮肥利用率分别比普通尿素和氯化铵显著提高了10.43%和10.64%。此外,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效益,该氮肥净收益高于尿素和氯化铵。因此,脲胺氮肥值得在太湖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9.
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化学结构稳定、水溶性高、运移能力强,对水体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在有机质含量低、大孔隙度高、导水性好的紫色土地区,风险更加显著。为研究TCP在紫色中的迁移规律,该研究依据紫色土的典型耕作类型,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国家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采集3组土样(小麦-玉米轮作的坡地、水稻-油菜轮作的水旱农田和萝卜-白菜套种的菜地),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紫色土对TCP的吸附特征,并采用稳定流场饱和均质土柱的易混合置换试验研究TCP的动态迁移过程,最后对其迁移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紫色土对TCP的吸附特征呈线性,在坡地、水旱农田和菜地中的吸附系数分别为1.94、1.22和1.02 L/kg,且黏土含量和矿物组成是主要影响因子;TCP的出流平衡浓度分别为初始浓度的77%(坡地)、84%(水旱农田)和92%(菜地),相应的平衡时刻分别为2.88PV、4PV和6.5PV,表明TCP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用非平衡两点对流弥散模型模拟TCP在3种耕作条件下迁移,表明TCP以瞬时吸附为主,其水动力弥散系数和分形系数在坡地、水旱农田和菜地中依次减小,但一阶动力学常数依次增大。研究结果为探索TCP在紫色土壤中的迁移机制和预测防止TCP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东柳沟沉积泥沙粒径空间分布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选取东柳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主河道中泥沙颗粒的粒径特征,研究流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粒径变化过程。应用激光粒度仪对研究区内的河道沉积土样进行测定,使用秩和检验对泥沙颗粒特征进行分析,得到流域沉积泥沙粒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中值粒径和河道比降的变化,将东柳沟流域分为丘陵区、沙丘区和农田区3个区域。流域沉积泥沙的中值粒径从上游丘陵区到下游农田区逐渐呈减少的趋势。3个分区的沉积泥沙级配特征有显著不同,丘陵区的沉积泥沙主要由粗沙构成,极粗沙和中粗沙约占57%。而沙丘区和农田区以细沙为主,且越往下游细沙含量越大,其中沙丘区沉积物中细沙及更细的颗粒所占比例约为64%,农田区沉积物中细沙及更细的颗粒所占比例约为84%。据此表明,东柳沟的侵蚀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的交替叠加,其中沉积泥沙中值粒径变化最剧烈的地方是风蚀和水蚀交错最为频繁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