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7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51.
海南省香蕉作物害虫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作者对海南省香蕉产区的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六个市县代表性蕉园进行了香蕉作物害虫调查,共鉴定出海南省香蕉作物上的害虫21种,分属于7目、12科,其中半翅目1科1种、鳞翅目5科10种、鞘翅目1科2种、同翅目2科5种、缨翅目1科1种、直翅目1科1种、蜱螨目1科1种.调查发现,当前在海南各地蕉园普遍发生、为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为香蕉球茎象甲Cosmopolites sorlidus (Germar.)、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香蕉红蜘蛛Tetranychus piercei McGrvgor、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等5种.同时,香蕉冠网蝽Stephanitis typical (Distant)、香蕉褐圆蚧Chrysomphalus aonidum (L.) 、香蕉弄蝶Erionota thrax L. 和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f. caladii van der Goot 对香蕉的危害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喜旱莲子草主要生物防治作用物资源的分类概况,优势和潜力生防作用物的种类及其控制作用的应用局限,潜力生防作用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概述。针对当前喜旱本文对喜旱莲子草主要生物防治作用物资源的分类概况,优势和潜力生防作用物的种类及其控制作用的应用局限,潜力生防作用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概述。针对当前喜旱莲子草生物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3.
[目的]阐明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利用四臂嗅觉仪在室内测试了椰子、大王棕和槟榔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椰心叶甲啮小蜂对这3种植物受害前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3种植物的老叶和心叶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无引诱作用,但当3种植物的心叶在遭受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后及为害后的去虫叶,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受幼虫为害的心叶的挥发物之间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可引诱椰心叶甲啮小蜂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  相似文献   
54.
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近年入侵中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多种棕榈科植物。为了确定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儋州市对椰子树上的椰子木蛾幼虫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对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幼虫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椰子木蛾的幼虫主要在椰子树的中下部叶片为害,有87.17%的幼虫分布在第3层、第4层和第5层叶片上,其中第4层叶片上幼虫数最多,平均每片大叶上有幼虫(22±7.42)头,占总数的42.62%;椰子木蛾的幼虫在椰子树上呈聚集分布,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的回归关系,确定椰子木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椰子木蛾幼虫主要分布椰子树中下部叶片上并呈聚集分布,本研究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测定了不同寄主植物饲养的椰心叶甲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取食不同食料的椰心叶甲后代对啶虫脒敏感性顺序为:鱼尾葵>酒瓶椰子>大王棕>椰子叶,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顺序为:鱼尾葵>酒瓶椰子>椰子叶>大王棕,对阿维菌素敏感性顺序为:酒瓶椰子>椰子叶>大王棕>鱼尾葵;其中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差异幅度最大,为14.18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幅度较小,分别为3.47倍和2.54倍。表明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可引起椰心叶甲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相似文献   
56.
斜纹夜蛾侧沟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斜纹夜蛾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odeniae)的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触角为线形,鞭节有16亚节;触角共有6类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钟形感觉器;毛形感器最多,分布整个触角;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和梗节,数量较少;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钟形感觉器分布在鞭节,其中钟形感觉器仅着生于雄蜂鞭节;雌雄蜂触角在形状和结构上相似,但雄蜂触角的长度和直径显著大于雌蜂;雄蜂板形感器的数量、大小和密度显著高于雌蜂。  相似文献   
57.
螺旋粉虱SCAR标记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严重威胁果树、蔬菜和园林植物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该粉虱的卵和初孵若虫体型微小,与其它粉虱类害虫形态相似,且易于携带传播,难以快速准确鉴别,本研究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法,通过对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设计螺旋粉虱特征片段扩增引物,并对该引物的种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利用SCAR标记法获得了螺旋粉虱特异性片段(632bp,GenBank登录号为HM240855),根据此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1对螺旋粉虱特异性引物,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07bp;该对引物只对螺旋粉虱具有扩增能力,对近缘种、属粉虱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单粒卵、1~3龄若虫和拟蛹等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6400头成虫。从而表明,该SCAR标记技术完全可用于螺旋粉虱的鉴定识别及其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58.
室内测定丁香酚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24和48 h的AFC50值分别为0.631和0.478 mg/mL;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也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处理后6和9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1.44 %和68.10 %(5 mg/mL);在供试浓度为5 mg/mL时,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表现为幼虫的体重和体重增加量明显减少,幼虫死亡率增加,蛹重和化蛹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共分离出650株细菌,筛选出10株拮抗菌。其中编号为JNL的菌株拮抗效果最好。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pH 7、碳源为半乳糖、氮源为硝酸钾、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效果最好。【结论】JNL菌株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或生物肥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60.
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叶及寄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ere)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的机理,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对椰子健康心叶、健康老叶、虫害叶和机械损伤心叶、以及椰心叶甲幼虫、蛹、成虫和四龄幼虫虫粪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子的健康心叶、老叶、机械损伤心叶、椰心叶甲各龄幼虫、蛹和成虫、1龄幼虫和成虫为害心叶的气味没有趋向反应,而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虫粪和2~5龄幼虫为害24 h后的心叶具有明显的趋向反应,选择气味源的虫数显著高于对照,而且对幼虫为害心叶的趋向反应随着为害叶的幼虫数的增多和为害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