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了解弱筋小麦植株衰老特性与籽粒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关系,选用弱筋小麦扬麦9号,设置不同的氮肥处理,测定和分析了植株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特性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低氮(180 kg/ha)和高氮(240 kg/ha)在氮肥比例[基肥∶壮蘖肥(5叶期施)∶拔节肥(倒3叶施)∶孕穗肥(倒1.5叶施)]为7∶1∶2∶0时的两处理生产的籽粒品质均符合国标(GB/T 17893-1999).施氮量180 kg/ha、氮肥比例5∶1∶2∶2处理植株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Rubisco含量、SPAD值、POD和SOD酶活性在品质符合国标的处理中最高,旗叶蔗糖含量高,籽粒转化蔗糖能力强,产量最高;施氮量240 kg/ha、氮肥运筹5∶1∶2∶2处理,虽然有效延缓了植株衰老,产量最高,但籽粒品质不符合国标.说明弱筋小麦扬麦9号后期衰老速率快虽有利于降低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但不利于产量提高;延缓衰老虽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易致品质下降.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扬麦9号采用施氮量180 kg/ha、氮肥运筹5∶1∶2∶2的栽培方式,后期衰老速率适度,有利于品质改善,产量亦较高.  相似文献   
22.
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扬麦9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24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蛋白质含量下降,密度再增加则呈相反趋势;扬麦12号密度从105×104/ha增至150×104/ha时,产量、总淀粉含量上升,密度再增加亦呈相反趋势。当密度增加至240×104/ha时,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密度再增加则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品种扬麦9号最优密度为240×104/ha,此密度下有利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生产中采用200~25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中筋品种扬麦12号最优密度为150×104/ha,此密度下可实现优质高产,生产中采用130~170×104/ha基本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3.
食品安全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共性问题,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该文分析了扬州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工作、加大经费扶持、强化准出与准入衔接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密肥调控对中、弱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弱筋小麦扬麦9号、中筋小麦扬麦11号为试材,研究了密肥(基本苗、氮肥)调控对中、弱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旗叶SOD活性、POD活性、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本试验条件下,中筋小麦扬麦11号在120万/hm2基本苗的基础上,以240 kg/hm2施氮量、氮肥运筹5∶1∶4处理最能延缓植株的衰老,延长籽粒的灌浆时间,增强旗叶光合能力,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从而取得优质高产;弱筋小麦扬麦9号在240万/hm2基本苗基础上,以180 kg/hm2施氮量、氮肥运筹5∶1∶4处理可以保证其品质达标的同时,增强植株后期旗叶中的SOD、POD活性,降低MDA含量,适当延缓植株的早衰,从而较好协调弱筋小麦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5.
高职院校农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农科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对目前课程思政的基本评价、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建议等方面开展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认可度较高,但是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设计能力仍需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和方法有待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