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来凤县凤头姜最佳施氮量及优化施肥对凤头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凤头姜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450~495 kg/hm2施氮量为最佳。不同施氮量对凤头姜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增加施氮量却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与常规施肥(CF)相比,专用肥(SF)和缓控释肥(SRF)处理凤头姜产量分别增加了25.23%和13.96%,专用肥能够获得更高的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施肥而言,专用肥处理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9.33%、62.58%和25.23%,而缓控释肥处理则分别增加了13.33%、34.66%和13.96%。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监测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状况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的危害,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的定点大田观测实验,对稻纵卷叶螟虫情及其为害状况进行调查,通过观测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叶面积指数(LAI)等,分析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植被指数与LAI的相关性,筛选出与LAI相关系数高的光谱特征波段和植被指数,构建了多因子LAI估算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模型拟合效果理想,可为我国更好地开展水稻生产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6—2017年,在江苏仪征、通州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及其与网捕、赶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和卵量调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雌雄比接近、雌蛾卵巢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性诱雄蛾数量与网捕雄蛾、雌蛾以及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即性诱可以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性成熟动态。在稻纵卷叶螟以本地宿留为主的发生期,性诱蛾量、赶蛾蛾量及田间卵量动态一致,都在8月中、上旬出现高峰;而在迁出期,尽管赶蛾量增长到全年最高水平,但性诱蛾量较低,田间卵量零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3种中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吡喹酮代谢及CYP1A1和CYP3A活性的影响,明确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健全水产品安全用药体系打下基础。【方法】试验共分8组(A0空白对照组和A1吡喹酮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A2~A4组、B2~B4组分别投喂添加有黄芪、柴胡和黄连的饵料),饲喂30 d后,A1~A4组鲫鱼以10 mg/kg剂量单次经口灌服吡喹酮,并在给药后0.25、0.5、1、3、6、12、24、48和96 h于尾静脉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液中吡喹酮浓度;同时在给药3 h后测定A0~A4组、B2~B4组鲫鱼肝脏中的CYP1A1和CYP3A活性。【结果】A1~A4各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浓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A1、A2和A3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达峰时间(Tmax)均为1 h,峰值(Cmax)分别为2.71、2.90和3.01 mg/L;A4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达峰时间(Tmax)为3 h,峰值(Cmax)为2.50 mg/L。 A2~A4组鲫鱼血液吡喹酮消除半衰期(t1/2β)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均高于A1组,而总体清除率(CL/F)较A1组明显降低;吡喹酮可显著提高鲫鱼肝脏CYP1A1和CYP3A活性(P<0.05,下同),而黄芪、柴胡和黄连对吡喹酮引起的CYP1A1和CYP3A活性升高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结论】黄芪、柴胡和黄连虽然能够提高吡喹酮在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却延缓其代谢,致使吡喹酮在鲫鱼体内的残留时间延长,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水产生产上中药与吡喹酮配伍使用时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气温场和前一年7月-当年6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褐飞虱年总迁入量的预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高邮、通州和宜兴3站的褐飞虱迁入量在不同时空阈限内与太平洋海温场、中南半岛气温场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海温场呈负相关,其中与通州和宜兴站褐飞虱迁入量对数值相关显著的海温区主要分布在北、中太平洋,高邮站则在南太平洋;高邮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4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通州站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2、3月中南半岛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宜兴站与当年1、3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中南半岛大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主要与前一年7月-当年6月的各副高指数、各极涡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冷空气强度、西太平洋编号台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等相关显著。(2)从上述海温场、气温场和环流特征量中筛选出显著相关(P<0.05)的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建立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回检正确率70%以上、预检正确率66.7%以上模型17个,适用性评估表明,各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应用于单站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干稻种拌种并晾干后播种的处理方式进行恶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1%氟环·咯·精甲FS 3和4 mL/kg种子拌南粳9108与金香玉1号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防效均高于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FSC)同等剂量下的防效,并且各处...  相似文献   
17.
2.药剂浸种 结合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的防治.选用内吸性强的吡虫啉、锐劲特等药剂浸种。如10%吡虫啉乳油或悬浮剂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800—1000倍液,浸稻种48小时后催芽落谷。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江苏水稻病虫害灾变规律变化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农药减量控害难度加大、稻米品质质量要求提高等社会需求,结合农药残留风险关键控制点和农药施用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水稻病虫害"前防、中控、后保"的全程简约化防控新策略。构建了以"种苗处理和穗期病虫绿色用药"为核心、以"生态调控"为配套的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防控技术体系和基于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及精准选药用药技术的支撑保障体系。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稻区的差异化防控需求,建立了分区域分阶段的"X+ΔY+Z"全程简约化防控技术模式。通过多点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湖北长阳山区萝卜根肿病抗性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阳山区是湖北高山地区主要的根肿病病区。以100份萝卜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在长阳胡家坪和火烧坪进行根肿病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和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综合成株期和苗期鉴定结果,筛选出抗根肿病种质资源13份,其中白皮萝卜8份(富源1号、华绿8号萝卜、重庆冰糖圆白、春不老、玉堂春、汉白玉、春玉和短叶13号),红皮萝卜3份(红罐、南京红和大红袍),绿皮萝卜2份(灌糖青和德日2号)。利用长阳火烧坪根肿病病圃田间鉴定了155个萝卜杂交组合,筛选出抗根肿病优良组合3个。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稻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Ⅱ优2070在浙江金华县于1999年再生栽培获得成功,一般田块两季合计产量达10500kg/hm2-12750kg/hm2,高产田前季产量超9000kg/hm2,再生季产量在6000kg/hm2以上,两季合计产量超15000kg/hm2。现将其再生高产机理与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再生高产机理设品比试验、化学调控试验及对潜伏芽生育特性进行考察,以探索其再生高产机理。结果表明,Ⅱ优2070再生能力强,再生稻栽培以倒二叶、倒三叶潜伏芽萌发成穗的穗部性状最佳,通过化学调控如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