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3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5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测定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生物学性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优势微生物中的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菌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真菌及其微生物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标在评价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种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而细菌、酵母等生物量较小的微生物对土壤生态肥力评价的贡献较小。用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进一步评价各样地的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的顺序依次为:苦竹林表层>桦木林表层>农耕地表层>农耕地亚表层>农耕地深层>桦木和苦竹林亚表层>桦木林深层>苦竹林深层。苦竹对退耕地的生态改善效果,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生态肥力的增加等方面要优于桦木。  相似文献   
42.
2种杨树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倍体毛白杨和健杨94树干皮层组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和季节动态变化,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2种杨树干部皮层中共计分离纯化细菌菌株5 32株,分属于26属47种,2种杨树内生细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从三倍体毛白杨中分离得到1 8属30个种,以根瘤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群;健杨94中分离得到16属22个种,以根瘤菌属、微杆菌属为优势菌群.杨树干部皮层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丰富.2种杨树内生细菌数量季节变化规律总体表现为夏秋2季均高于冬春2季.2种杨树在4个季节的优势菌群各不相同,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的氮源对中国被毛孢生长的影响,摸索优化中国被毛孢人工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本研究将8种不同类型的有机氮源添加到基础培养基中,考察了不同的有机氮源对中华被毛孢的生长速度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黄粉虫蛹粉作为氮源无论是在菌落大小还是总生物量上都具有明显优势。效果较好的前3种氮源依次是:黄粉虫蛹粉>牛肉蛋白胨>黄粉虫粉。而大豆蛋白胨效果最差,仅优于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氮源)。由此可以推断:中华被毛孢在生长过程中会优先利用和天然寄主蛋白类型更为接近的动物性有机氮源。  相似文献   
44.
 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对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YSSPG3,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和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YSSPG3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分与16S rDNA 序列分析,确定为绛红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采用硫酸铵沉淀和柱层析法对发酵液中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一的抗菌蛋白AMP,分子量为5 075.619 Da,等电点为6.77。抗菌蛋白在温度≥60℃和pH<7,以及紫外线照射时间≥12 h的环境下抑菌活性均明显下降,但受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氯仿影响不大,无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水解酶活性。利用Edman降解法测定抗菌蛋白N末端25个氨基酸序列,与来自 Streptomyces tendae  Tü901 的chitin-binding protein AFP1的同源性较高,为81.00%。  相似文献   
45.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46.
对核桃枝枯病的新病菌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研究发现,菌落生长初期颜色为白色,逐渐成灰黑色,培养3周后变成黑色。最佳培养条件为:PDA培养基、温度25~30℃、p H=7~8、全光照、100%湿度、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谷氨酸。选取9种化学药剂对病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的筛选,通过菌丝生长抑制试验,筛选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种高效药剂,其抑制率依次为66.67%、64.44%、44.44%。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内生细菌对华山松烂皮病的生防效果及其生理响应,采用平板涂布法和对峙培养法从健康华山松树皮上分离筛选抗烂皮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的拮抗菌株,运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并利用喷雾法研究其对华山松苗烂皮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及苗木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观测其对田间发病华山松病斑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分离得到具有优良拮抗效果的菌株Ba4,经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原液盆栽防治效果可达90.15%,稀释至105防治效果也有17.77%,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下降.接种病原菌30 d后,不同浓度Ba4菌剂处理的苗木丙二醛含量均减少,木质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丙二醛含量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防治效果呈显著负相关;木质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则与其相反.田间试验中原液和稀释倍液(10、102和103)的病斑治愈率均超过80%.表明菌株Ba4对松烂皮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调节华山松抗性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48.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于了解植物与病原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真菌毒素对寄主植物的细胞质膜、线粒体、叶绿体等作用位点及对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核酸代谢、蛋白质合成等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病原菌毒素的研究提供思路,并在最后指出了病原真菌毒素的应用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9.
陈杰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18,44(3):124-129
近年来,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导致的核桃枝枯病屡有报道,该病防治困难,发病率高,是核桃的一种灾难性病害。为建立N.parvum的快速、灵敏的分子检测体系,根据N.parvum的几丁质合酶1基因(CHS1)及其前后100bp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CT-WK3-S/CT-WK3-A和CT-N-S/CT-N-A,建立了N.parvum的巢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体系可以从不同来源的5个N.parvum菌株中特异性地扩增出97bp的目的条带,灵敏度达30fg/μL,是常规PCR的10倍,而从其近缘种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sp.的病原菌及其他供试菌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以感染N.parvum的核桃组织总DNA为模板进行检测,可以在发病早期检测出N.parvum的存在。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体系可以为核桃枝枯病的田间检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0.
经形态学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首次确定红豆杉根腐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3株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YB6、YB15、YB37。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并通过构建16SrDNA系统发育树,将YB6、YB15和YB37分别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 polymyxa),其中多黏类芽胞杆菌拮抗效果最好,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本研究通过对南方红豆杉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拮抗芽胞杆菌的筛选,对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