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3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药剂对枣瘿蚊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结合生产实际,测定不同常用药剂对枣瘿蚊的田间防治效果,筛选出安全、高效的药剂,为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几种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方式的药剂,于枣瘿蚊幼虫发生第一代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在药后11d,40;毒死蜱乳油、3.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防效均达到80;以上,其次为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防效也达70.12;.各处理药剂持效期均在11d左右.[结论]于枣瘿蚊幼虫发生高峰期,选用防效较高,持效期较长的40;毒死蜱乳油进行控制.其它时期可使用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进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2.
喀什地区杏树吐伦球坚蚧经济阈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喀什疏附县,初步研究了杏树重要害虫吐伦球坚蚧(Rhodococcus turanicus Arch.)种群密度与杏树产量的关系,初步探明了吐伦球坚蚧对杏树的为害损失率,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杏树损失率与吐伦球坚蚧种群密度的回归模型为:y=15.724 Ln(X)+59.543(Y为产量损失率,X为吐伦球坚蚧种群密度,单位为头/cm2),相关系数(R2)为0.896;在此基础研究了在不同价格与不同药剂防治吐伦球坚蚧的经济阈值和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23.
喀什地区多毛小蠹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系统调查、研究了杏树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ma)的发生、为害规律,结果表明:4月中旬始见多毛小蠹成虫在杏树上蛀孔产卵,于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达到高峰期;高度80~110 cm的枝干和东、南2个方向生长的枝干易遭受小蠹虫的入侵;多毛小蠹聚集为害;随为害程度的加重,杏树韧皮部含可溶性糖量也随之升高,韧皮部含水量随之降低,并且不同为害程度杏树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水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4.
新疆如今细须螨发生及为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石榴优势种害螨如今细须螨(Tenuipalpus hornotinus Chaudhri, 1971)发生,为害规律、分布型和防治关键时期,为综合防治须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调查区,按棋盘式取样法,选取20棵树,定树定枝观察如今细须螨发生、为害规律及树体分布状况,并选取几种中低毒杀螨剂,采用不同浓度进行药效试验,记录害螨死亡率.[结果]如今细须螨在喀什地区1年发生4代,以雌成螨越冬.8月初到9月初是为害高峰期,完成1代约需23~25 d.以若螨和成螨聚集叶背部的叶脉、叶柄附近,取食汁液,使叶片色泽褪绿发黄或呈暗红,提前脱落,致树势衰弱影响果实发育.如今细须螨在石榴树中多分布于南和东面.秋季清园、深翻、刮除粗老翘皮、保护天敌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控制如今细须螨种群效果最佳.[结论]如今细须螨6月初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5.
在杏园蛀果害虫发生期,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诱捕研究了新疆南部地区杏园蛀果害虫发生的种类,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杏园蛀果害虫共有4种,分别是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ke、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和桃条麦蛾Anarsia lineatella Zeller,其种群数量分占87.41%、3.81%、2.51%和6.27%;李小食心虫种群数量显著大于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条麦蛾,为主要种类;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条麦蛾为次要种类。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1.2%烟碱·苦参碱乳油(烟碱0.7%,苦参碱0.5%)和5%杀铃脲悬浮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分别为95.02%、78.09%和20.15%;药后5 d,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效果分别为89.71%和80.30%,无显著差异。综上,新疆南部地区杏园优势蛀果害虫为李小食心虫,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可作为防控用药。  相似文献   
26.
旨在解析牛MSTN启动子与MEF2C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进一步探讨MSTN基因在肉牛肌肉生长发育方面的调控机制。首先,通过PCR扩增关岭牛MSTN启动子序列2 267 bp和MEF2C基因CDS区1 425 bp。其次,构建pGL3-Basic-MSTN和pcDNA3.1(+)-MEF2C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共转染至小鼠C2C12成肌细胞,24 h后检测其双荧光素酶活性。最后,通过PCR扩增MSTN启动子核心片段MSTN-P1,重新构建以MSTN-P1片段替代(CMV)区的重组表达载体pEGFP-N3-MSTN-P1-MEF2C,将其分别转染至小鼠C2C12成肌细胞和大鼠下颌腺上皮细胞,24 h后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发光情况,48 h后提取细胞总RNA,利用qRT-PCR检测MEF2C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小鼠C2C12成肌细胞中,共转染pcDNA3.1(+)-MEF2C试验组较pGL3-Basic-MSTN试验组能显著增强MSTN启动子的活性(P0.05),较pGL3-Basic对照组能极显著增强MSTN启动子的活性(P0.01);MSTN启动子核心片段MSTN-P1能驱动MEF2C基因在小鼠C2C12成肌细胞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能驱动MEF2C基因在大鼠下颌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在转录水平,MSTN启动子与MEF2C可能同时参与了牛肌肉生长和分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新疆库尔勒香梨腐烂病发生情况,筛选适用于树干淋刷药液技术的腐烂病防治药剂,为香梨腐烂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样地香梨腐烂病发生情况。药剂筛选采用树干淋刷药液方法,定期调查处理病斑复发率,测量病斑愈合宽度和愈合面积,综合评价供试药剂对香梨腐烂病田间防治效果。【结果】 库尔勒香梨腐烂病病株率为48.0%~92.0%,平均病株率为65.20%,平均病斑块为7.05块/株,病斑发生部位主要分布于分枝上。施药90 d所有药剂处理病斑愈合情况良好,在病斑愈合宽度上,10%苯醚甲环唑平均愈合宽度达到11.0 mm,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药剂;在病斑愈合面积比方面,3%甲基硫菌灵和10%苯醚甲环效果最好,平均愈合面积比分别达到71.2%、63.6%。【结论】 库尔勒香梨腐烂病发生普遍且较重,平均发病率达65.20%;综合药效结果排序,10%苯醚甲环唑在病斑愈合效果表现最好,且适用于树干淋刷药液技术,该药剂在香梨腐烂病防治上使用。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在核桃园低空低容量喷雾最优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植保无人机喷雾后核桃树上雾滴沉积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影响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的主要因素是飞行速度,其次是飞行高度和施药液量;在树高6~7 m的核桃园中植保无人机喷雾效果较优的作业参数是飞行速度2.2~3.0 m/s,飞行高度2.0~2.5 m,施药液量22.5~30.0 L/hm~2,其平均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分别为26.36~37.94个/cm~2、0.24~0.29μg/cm~2;不同冠层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分布为上层中层下层,外围内膛;喷头型号对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直径有显著影响;中等喷头(Teejet110015)处理的沉积量最大,但粗、中、细3种喷头处理间的沉积量无显著性差异;植保无人机和地面人工+机动喷杆喷雾的农药地面流失率分别为3.61%和23.69%,两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本文对无人机在核桃园喷雾作业参数进行了优选,可为无人机对高冠果树的合理喷施、提高喷施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9.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库尔勒香梨果萼黑斑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依据科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田间致病性测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属菌株为致病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进行致病菌株保守基因(ITS、GPD和EF-1α)PCR扩增及测序,获得序列Gen 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KU145269、KU145271、KU145273。根据田间致病性、形态学观察以及保守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确定库尔勒香梨果萼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植保无人机施药对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和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的防治效果,为植保无人机防控核桃害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调查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治效果、方差分析。【结果】在添加喷雾助剂量为0.5%时,植保无人机在核桃园施药后的农药地面流失率均在10%以内;药后14 d 70%吡虫啉(用量为150 mL/ hm2)对外围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最高,为96.05%,平均为80.37%,与22%噻虫·高氯氟(用量为375 mL/ hm2)和25%环氧虫啶(用量为300 mL/ hm2)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药后10 d 22%噻虫·高氯氟(用量为525 mL/ hm2)、1.2%烟碱·苦参碱(用量为1 050 mL/ hm2)、3.2%阿维菌素(用量为525 mL/ hm2)对黄刺蛾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为98.17%、90.39%和95.46%,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添加喷雾助剂时,植保无人机喷洒70%吡虫啉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22%噻虫·高氯氟、1.2%烟碱·苦参碱和3.2%阿维菌素对黄刺蛾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在生产中可以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洒上述药剂防控核桃黑斑蚜和黄刺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