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国外猪种与嘉兴黑猪杂交效果的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外猪种(大约克、皮特兰、德国长白、丹麦长白)与嘉兴黑猪(嘉兴黑猪、新嘉兴黑猪)杂交后代的生长性状、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1个变量综合成8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12%,可基本反映原指标提供的信息量。通过建立综合评定杂交效果的线性方程,对各杂交组合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22.
绍兴鸭产蛋、生长及血液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绍兴鸭的产蛋、生长和血液3组性状的9个变量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蛋和生长性状间以及生长和血液性状间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分别占总相关的99.23%和90.86%;产蛋和血液性状间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占总相关的97.99%.其典型相关系数依次为:0.8422、0.4149和0.4369.在这些性状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有:平均蛋重、30日龄体重、60日龄体重及60日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研究结果对于利用生长和血液性状对绍兴鸭进行早期选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被普遍应用,对秸秆还田的作用已有不少研究[2~5 ].但较多报道论及的秸秆还田量一般较少,为秸秆总量的1/3~1/2.目前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垫料等应用在减少,秸秆焚烧、丢弃现象日益严重,既浪费有机肥资源,又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24.
水稻畦式栽培以其不同于常规平作法的操作方式,局部改善土壤根际环境和田间小气候,不仅适用于改良山区冷漫中低产田,还适用于平原标准农田的高产栽培中,是一种较佳的水稻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5.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发展“三品”,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人才短缺,群众信息意识不强,企业信息化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总结云和县农业信息化的做法和收到的成效,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在4个典型生态粳稻区,以广适性的5个品种为材料,研究氮肥对不同稻区产量影响,并分析氮肥利用率及其不同稻区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不同稻区产量,施氮增产率及其贡献率大小顺序为温暖粳稻区寒冷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冷凉粳稻区,寒冷粳稻区产量提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而其它3个稻区产量的提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所致。生产等量的稻谷氮肥需要量的大小顺序为寒冷粳稻区冷凉粳稻区籼粳交错区温暖粳稻区。不同稻区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大小顺序为温暖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冷凉粳稻区寒冷粳稻区,氮肥吸收利用率大小顺序为籼粳交错区温暖粳稻区冷凉粳稻区寒冷粳稻区,4个稻作区的土壤氮素贡献率在61.10%~66.09%之间,说明各稻作区吸收的氮肥主要来自土壤,通过培肥地力,维持较高的地力水平对稻谷的超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为明确高海拔机插粳稻适宜施氮量,在海拔为1 673 m的保山地区,以常规粳稻隆科16为试验材料,设施氮量为0、150、195、240、285和330 kg/hm~26个处理,采用均衡施氮技术施用(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0.25∶0.25∶0.25∶0.25),系统研究了机插粳稻产量和产量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等指标。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40 kg/hm~2范围内,机插粳稻有效穗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此施氮量产量和有效穗呈现出下降趋势;不施氮处理水稻的粒叶比和分蘖至抽穗阶段的净同化率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至抽穗阶段水稻净同化率呈现下降趋势,粒叶比无显著差异,成穗率呈抛物线趋势;施氮量为240 kg/hm~2处理,机插水稻在分蘖期以后的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干物质的积累量等指标表现最高,茎鞘的表观输出率最小。在保山地区机插粳稻的适宜施肥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29.
利用定位监测试验,研究4年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下水稻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2014—2017年速效钾占比变化相对稳定,2014—2017年都为配方+有机肥区>配方区>常规区,配施有机肥对土壤缓效钾也有一定的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索稻鱼模式下水稻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实现减肥增效的生产目标,以杂交籼稻隆两优1206为试验材料,在稻鱼共作模式下设置了4个水稻施氮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处理、CK当地常规施氮处理(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1氮肥减量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施用),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2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效分蘖叶龄期水稻的分蘖数和倒4叶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但在有效分蘖叶龄期的分蘖数达到了CK处理有效穗数的88.54%,已经够苗。施穗肥后N2处理增加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显著降低了水稻的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两年的水稻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6.39%和8.57%。同时,N2处理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水解氮的残留,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氮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