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由于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稳定的棉花品种以及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型易产生变异 ,致使棉花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仍不断扩展蔓延 ,重发生年份( 1 993、1 995、1 998、1 999)年损失皮棉 1 0万吨 ,对发展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工作仍任重道远。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高产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选育”集中全国十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联合培育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 ,1 996~ 1 999年共对 47个品种进行了抗黄萎病性鉴定。1 材料和方法1 .1 棉花品种。 47个棉花新品种 ,均由本项目 1 1个育种单位提供。1 .2 鉴定方法。长 2 0 m、宽 2 …  相似文献   
72.
以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质量分数,下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设置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3个不同剂量处理,评价其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剂量处理(每100 kg种子用有效成分400 g)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9%和86.3%,极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处理,且该制剂对种子萌发、出苗率、苗期长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为确定“棉萎克”喷雾加滴灌控制新疆棉田黄萎病的效果,分别在南疆阿拉尔和北疆精河县选用连作30年以上、黄萎病发病中等偏重的地块,连续2年开展相应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棉萎克”于播种后50 d喷施,之后每间隔10 d连续滴灌2次的处理,喷施后10 d时“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40%以上,籽棉产量较对照增加7.0%~9.3%。综合考虑效果和成本认为,在黄萎病发生偏重的新疆棉田,采用“棉萎克”在黄萎病发病初期喷雾1次,10 d后滴灌1次,既可有效控制病害,又可实现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74.
针对新疆存在的大面积多年连作、种植耐病品种仍不能有效控制黄萎病发生的重病棉田,于2016―2018年,在新疆阿克苏开展试验和示范,建立了“三联绿色防控法”棉花黄萎病控制技术方案,即“耐病品种+微生物有机肥+诱抗剂”。结果表明,采用新疆棉花耐病品种中棉所49,底肥每666.7 m2施自制的CEF08111微生物有机肥3 m3左右,在发病前期叶面喷施诱抗剂棉萎克3次,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60%以上,显著高于单项技术的防病和增产效果。依据该技术方案,生产中采用抗病性好且丰产优质的棉花品种,利用CEF08111、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剂和新鲜羊粪发酵,自制微生物菌肥作底肥,并于发病早期喷施棉萎克、氨基寡糖素等诱抗剂,可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为害。该技术在新疆多年连作、黄萎病重病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为明确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比较分析了2015-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213个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60%以上,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为48.2~75.0;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抗性为中等水平,抗病品种(系)所占比例为3.6%~24.6%,呈逐年升高趋势,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为22.3~31.1;参试品种(系)的总体兼抗指数(rFV)为11.4~17.4;各年度均表现为rFrVrFV;常规棉品种(系)抗枯萎病性高于杂交棉品种(系),但2类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6.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测定法,将分离自三大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对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多菌灵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黄萎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敏感性最高,百菌清次之,福美双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性较低。虽然三大棉区不同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但对多菌灵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7.
为了准确比较近年来选育的棉花品种(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加速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进行成株期鉴定。材料与方法1、品种(系)来源鉴定材料共80个,取自1987~1988年参加全国棉花优质抗病新品系联合试验,全国  相似文献   
78.
北方棉区黄萎病新症状─早期落叶型朱荷琴,宋晓轩,郭金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贾改花河南汤阴县农业局456150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学者先后报道了棉花黄萎病菌的两个致病类型,即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T—1型和弱致病力非落叶型菌系SS...  相似文献   
79.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通过对两地同一病田不同抗病品种中分离获得的47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棉田中不同黄萎病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十分显著,强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和弱致病力类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51.6%、32.3%、16.1%,落叶型菌株占16.1%。从抗病品种上分离到的菌株致病力差异大,落叶型菌株和弱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的比例高。通过对不同抗病品种田间连续调查记录发现:落叶型棉花黄萎病株在病害的发生初期及后期所占比例大,在感病品种上比在抗耐品种上发病率高。这一结果表明棉田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类型是多样的,是一个由弱到强连续变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