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5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右派分子在大鸣大放期间放出的毒箭里,有一支叫做"今不如昔",他们否定一切成绩,甚至于说什么科学研究工作的条件和成就还不如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这完全是污蔑。我愿用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十年来的亲身体会,驳斥右派分子这种无耻的谰言。我是1947年从北大农学院毕业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来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华北农业科学研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二年推广毒饵治蝗,规模之宏大、效果之显著,在我国治蝗史上尚属创举。总计施用毒饵防治蛀虫的有河北、山东、平原等三省二十一个县,防治面积达八十万亩。推广毒饵不仅迅速消灭了今年的蝗虫,并且奠定了今后更大规模地应用毒饵治蝗的基础。中央农业部鉴于一九五二年推广毒饵的成功,已计划在一九五三年扩大毒饵治蝗的面积到四百万亩。  相似文献   
13.
蚜虫是植物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有人用300种蚜虫对相同数目的植物病毒病进行传毒传毒试验,结果表明有180种蚜虫可以传播病毒病(Harris 1980)。在所研究过的蚜虫中,以桃蚜Myxus persicae(Sulzer)传播的病毒病最多(78种);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也可传播55种。由于蚜虫传播了如此之多的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据初步的调查,我国发现的蝗虫已经有数十种。其中只有飞蝗一种,因为有校长的研究历史,知道的比较清楚,防治上也有了一些办法。其次关于稻蝗和竹蝗的情况,我们也稍有了解。至于其它的蝗虫,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这些蝗虫各地有各地的土名,但一般都混称"土蝗"。我们暂时就采用"土蝗"这名词,来总称飞蝗、稻蝗和竹蝗以外的,现在还没有经过详细研究的蝗虫。目前我们对于土蝗的知识是十分贫乏和片段的,就凭这些片段的记载已足说明土蝗  相似文献   
15.
粘虫在华北全年发生3—4个世代,主要为害禾谷类粮食作物。在山东省:鲁西、鲁北;河北省:冀东、冀中、冀南和河南省豫北等地,主要以第三代幼虫为害谷子、玉米等作物为最严重,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威胁,这些地区常称为:“粘虫三代多发区”,在这里作好第三代粘虫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  相似文献   
16.
17.
栽培制度对麦田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群落生态学和害虫综合治理角度出发,1992~1993年连续2年对河南省修武县3种小麦主要栽培制度麦田即单作麦田、麦油菜间作田、麦套棉田的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比较,为组建小麦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提高防治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麦套油菜、麦套棉花和小麦单作等3种主要小麦栽培方式影响昆虫群落的调查资料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了3种小麦栽培制对麦田益害昆虫群落的物种丰盛度,多样性指数和生境梯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影响优劣程度及其先后顺序,并讨论了运用此法分析昆虫群落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粘虫季节性迁飞为害假说及标记回收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粘虫发生为害資料的分析及其种羣数量变动規律的研究,指出了粘虫发生在我国东半部地区有五种类型的发生区。各发生区之間,粘虫种羣数量的变动似有密切关系。据此提出了粘虫季节性南北接力式往返迁飞为害規律的假说。这一假说指出粘虫迁飞为害具有春、夏季从南向北飞迁;以及秋季由北返南的季节性規律。在一、五代及五代多发区,春季第一代或前一年末一世代的成虫于2—4月间羽化,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向北迁飞,集中到一代多发区繁殖为害;另一部分可能继續北迁以至二、三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春季世代的外来虫源。在一代、三代及五代多发区,第一代粘虫发生于3—6月,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各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分继續向北迁飞,集中在二代多发区(以一代多发区为主,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繁殖为害,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的(外来)虫源。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羽化后除部分保留在原区繁殖为害外,大部向南迁飞,集中在三代多发区繁殖为害,成为該区主要为害世代卽第三代的外来虫源。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外,絕大部分继續南迁,至五代多发区或一、五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第五代(按迁飞概念应为第四代)的外来虫源。标記回收試驗的結果,使假設初步获得了証实。为进一步探索粘虫大发生世代虫源;提高預测預报技术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粘虫研究概况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